在西方傳統的理性哲學中,“真理”一直是一個過於崇高和複雜的概念。在通常的理解中,真理通常被定位為與“事實”或“實在”相一致,並在此基礎上能夠提供某種程度上的前瞻性“知識”。與此同時,又沒有任何一個關於真理的特定定義被學者們所共同接受。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縱觀整個哲學史的認識論問題,幾乎所有的哲學家都在訴說兩個問題——如何去定義和達到真理?問題不僅在於他們從來就沒有達成關於真理的一致看法,更加在於——為什麽他們從來就沒有達成某種一致性?
“否定的辯證法”中的差異性邏輯在對待“真理”問題時,把盧卡奇在《曆史與階級意識》中的“主體—客體”辯證法邏輯推到反向極端——任何形式的總體性框架都被摒棄了,主體與客體的差異性都得到極端化的強調。甚至於為了保持這種差異性,阿多諾不惜冒不可知論的風險,執意打碎傳統哲學中的所有抽象同一性的形式。這並不意味著阿多諾要拋棄整個傳統形而上學,因為他的基本問題仍然是在傳統形而上學的範圍之內被討論的。與其說阿多諾拒斥一切形而上學,倒不如說他試圖從傳統形而上學內部批判中尋找解脫之道。因此,問題也隨之而來,如何在認識論問題上實現主客體的統一?即使在最低限度上,“否定的辯證法”如何解釋人類認識的相對固定性?為此,阿多諾在差異性邏輯的基礎上重新解釋“真理”,提出了“否定的真理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