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諾的“崩潰的邏輯”背後的“差異性邏輯”,在認識論上揭示了主體與客體之間概念上的不可通約性,通過對概念與概念所表達之物間辯證關係的再討論,揭示了人的認識過程的無終點性和理論對經驗世界的終極依賴性。這可謂是一種對西方傳統哲學的尋根之旅,無論是清理還是批判的角度,這對傳統哲學的思維方式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打擊。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有學者把阿多諾劃入後現代的範圍。雖然這種劃分疑點重重、難以成立,但毋庸置疑的是,“差異性”邏輯對主觀必然性的這種抵製和批判的確能夠對傳統哲學依靠必然性建立起來的“世界理性圖示”造成“崩潰”後果,維護了客觀世界在思維中的地位。雖然我們在此不能妄下“西方傳統主體性哲學已經死亡”的論斷,但是阿多諾的確指出了這種主體性哲學的致命缺陷——是把握交織著主體與客體的現實,還是忽視經驗性的現實去構建邏輯體係?在阿多諾看來,傳統的做法顯然選擇了後者——依靠對“第一本原”的迷信,利用主體化的概念去構建“世界圖示”,並產生了主觀必然性的邏輯思維方式,造成了“同一性”的災難。然而,我們同樣要看到,這種辯證關係下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和立足的根基,都根源於阿多諾所設想的“經驗”狀態。
一、理想主義與現實社會
我們不能用對待傳統哲學的立場和態度去解讀阿多諾及其“否定的辯證法”,否則我們將隻會看到碎片和廢墟。阿多諾的邏輯,並不是試圖去描述傳統哲學意義上的事物的“本質”,它也否認這種“本質”的存在合法性。相反,它認為事物的本質就是“經驗”狀態中的客體(主體在某種層麵上也是客體),認識的任務就是要摒棄傳統哲學中的總體性的思維方式,在限製主體抽象理性的基礎上“試圖依靠邏輯一致性的手段,用那種不被同一性所控製的差異性邏輯來代替同一性的原則,去代替具有至高無上地位的概念,運用主體的力量來打破本質上的主觀性的謬見”[1]。在這種哲學立場中,我們可以說,現代理性哲學所建立起來的抽象理性大廈崩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