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貴州地理

第三節 貴州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

字體:16+-

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綜合作用的結果。石漠化危害嚴重,影響深遠,已成為貴州喀斯特地區可持續發展所麵臨的關鍵問題之一。各級政府對石漠化的治理給予了極大關注,但石漠化治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一、貴州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的難點

(一)立地條件差,造林營林難度大

與水熱條件相似的常態地貌區相比,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的立地質量差、造林育林難。它被稱為造林困難地帶和造林育林的“硬骨頭”,其關鍵原因是石漠化地區地表土層瘠薄甚至缺失,土壤水分嚴重虧缺。據朱守謙教授對石漠化突出的貴州段烏江流域的研究,在流域的36個縣份中,造林極為困難的有12個縣,較困難的有17個縣,而造林相對容易的僅有7個縣。

(二)人地矛盾協調難

首先是人多地少,人地、人糧矛盾突出。貴州山區現有人口3567.5×104人,平均人口密度201人每平方千米,其中石漠化地區達225.2人每平方千米。而貴州石漠化地區人均耕地1093.7m2,雖略高於全國平均的水平,但在石漠化地區的耕地中,一等地僅占22%,其他大部分為石旮旯地,地裏石芽林立,土壤極少,呈“雞窩狀”零星散布在石芽之間的凹地或石縫中,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肥力低,單產多在200kg以下,人均口糧不足300kg,人地、人糧矛盾突出。其次,受耕作活動影響,石旮旯地中的土層疏鬆,又因土石間缺乏過渡層,土石間黏結力小,加上缺乏植被保護,一遇降水,石槽中的“雞窩土”極易被地表徑流衝刷殆盡或通過裂縫、漏鬥進入喀斯特地下水係而流走,使基岩**,原來的石旮旯地完全喪失農用價值,使人地關係陷入惡性循環,進一步加劇人地矛盾和人糧矛盾。治理石漠化的關鍵就是對石旮旯地進行退耕,但在沒有找到石漠化地區替代產業或政府實施合理的政策性補貼之前,石旮旯地的退耕會影響當前農民的生計,使石漠化地區的退耕難以執行,這也是過去石漠化地區退耕後又返耕和石漠化持續擴大的重要原因。上述原因決定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區人地矛盾協調難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