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推進新階段扶貧開發的新形勢,從貴州實際出發,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努力推動貴州經濟社會整體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既是貴州實現可持續發展,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長江、珠江流域乃至整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
一、“雙重貧困”並存且相互影響是製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造成貴州生態與經濟“雙重貧困”的原因是多方麵的。
一是對喀斯特地區的特殊情況缺乏正確的認識,資源開發極不合理。我國西南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高原,貴州處於其腹心地帶。全省95%的市縣有喀斯特發育,91.7%的耕地、85.3%的農業人口、94%的糧食產量、95.7%的國民生產總值都出自喀斯特分布的區域。喀斯特成為貴州最大的基本省情。喀斯特是一種由特殊的物質體係、能量體係、結構體係、功能體係構成的多相、多層次的複雜空間區域。它在地表上形成的可耕土地資源有限,後備資源不足。全省人均耕地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喀斯特地表形成1cm厚的土壤約需4000年時間,表土層一旦流失就容易向石漠化演變。由於群山阻隔,交通不便,商品交換量小,市場發育遲緩等原因,貴州自給半自給的小農經濟曾長期占據絕對優勢,在三次產業中以第一產業為主,第一產業又以糧食生產為主就成了當然的觀念和選擇。新中國成立以後到改革開放的這一段時間中,計劃經濟的管理體製和“以糧為綱”的指導思想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生產方式。於是,陡坡開荒、毀林種糧成為一種禁而不絕的現象,長期以來,貴州農業發展主要建立在資源高消耗的基礎上,對資源、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農業的再生產能力受到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