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東方的崛起: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反思

第六章 從“中國工業化道路”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字體:16+-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的一次巨大嬗變,標誌著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實現現代化,重構中華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活動方式,構成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曆史進程的悲壯主題,凝聚著幾代中國人的思索與奮鬥、光榮與夢想。新民主主義革命開辟了通向現代化的現實道路,對“中國工業化的道路”的探索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先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終於“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毛澤東、鄧小平是中國現代化曆程中的兩位巨人、兩個裏程碑。

一、中國現代化道路的尋覓及其文化難題的解答

現代化的根本內容就是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軌,範圍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是一個多方麵的變化過程,它涉及人類思想和活動的一切領域”[1]。從時間上看,現代化運動始於18世紀西歐的工業革命,爾後逐漸擴及全世界,形成一條絕大多數民族、國家都卷入其中的世界曆史變革之鏈。

從發展類型看,現代化可分為“內發”和“外發”兩種類型。所謂“內發型”現代化,是指某一民族或國家的現代化是其內部因素促成的自然發生過程;“外發型”現代化則是指某一民族或國家的現代化是由外部刺激引發的,或者是由外部力量直接促成的。西歐、北美的現代化屬於“內發型”,中國的現代化無疑屬於“外發型”。

19世紀中葉,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給中國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造成了某些客觀的條件和可能”[2],同時它又“把一個獨立的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國”[3]。這就是說,中國的現代化運動起於對西方資本主義刺激和挑戰的回應,而且是伴隨著救亡圖存的民族複興運動起步的。“師夷之長技以製夷”,中國的現代化一開始就具有被動抉擇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