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世界曆史中的東方社會及其命運
馬克思在創立唯物史觀的過程中,其最初的立足點無疑是西方社會。馬克思力圖通過解剖資本主義製度這個曆史上最發達、最複雜的社會組織,來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但是,馬克思並不是一個“西方中心論”者,其研究視野沒有局限於西方社會。“人體解剖對於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低等動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動物的征兆,反而隻有在高等動物已被認識之後才能理解。認識社會同樣如此。通過資本主義社會“能使我們透視一切已經覆滅的社會形式的結構和生產關係”,而且“隻有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自我批判已經開始時,才能理解封建社會、古代的和東方的經濟”[1]。所以,到了19世紀50年代,當馬克思完成了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後,便把研究視野轉向東方社會,開始剖析東方社會的社會結構,探討東方社會的未來發展道路,並在改造資產階級“東方學”的基礎上創立了自己獨特的東方社會理論。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形成於19世紀中葉,但在20世紀重新放射出迷人的光輝,並成為一個世界性的課題。
一、東方社會的社會結構
在一般意義上,東方社會有兩層含義:一是地理概念,指處於地球東半球的亞洲國家和傳統的斯拉夫國家;二是經濟政治概念,指處於前資本主義階段的民族或國家,以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應。馬克思通常從經濟、政治的角度界定東方社會。由於東方社會土地公有製的典型在亞洲的印度和中國,所以,馬克思又稱東方社會為“亞洲式”“亞細亞式”的社會,並認為中國是東方社會的“活的化石”,體現著“一切東方運動的共同特征”[2];由於俄國在地理上向歐洲伸展,其斯拉夫文化又具有歐洲淵源,所以,馬克思有時稱俄國為“半東方”“半亞細亞”國家,但馬克思更多地是從經濟、政治發展的角度來看俄國,認為俄國在經濟政治發展階段上屬於東方國家,一般將俄國歸為東方社會。因此,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涉及“東方社會”時,大都以中國、印度、俄國為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