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實際問題為中心研究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命題。縱覽馬克思主義史可以看出,密切關注變化中的實際,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進行理論創新,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本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會主義實踐的每一次曆史性飛躍,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具體實踐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的結果。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以實際問題為中心研究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的重要性,同時又必須自覺地意識到,堅持理論聯係實際是個重大的政治問題。
一、以實際問題為中心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從曆史上看,馬克思主義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是科學,從根本上說,就在於以實踐為基礎,深刻地把握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以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規律,從而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及其客觀依據。
社會發展的確有其內在規律,不以任何個人或階級的意誌為轉移。盡管曆史上的每一代封建君主都被教導如何進行統治,被反複告誡“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甚至專門編撰了《資治通鑒》之類的書供他們閱讀,以希圖封建王朝萬世一係,可是曆史上照樣發生農民起義,照樣發生改朝換代,照樣發生資產階級革命,封建製度還是為資本主義製度所代替。之所以發生這種社會形態的更替,從根本上說,就是因為在人類社會中存在著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以及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規律。
“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係……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1]正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規律的支配下,社會發展呈現為一種與自然曆史“相似”的過程,表現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依次更替。這就是規律,“以鐵的必然性發生作用”的曆史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