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東方的崛起: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反思

第十七章 以現代化為目標的社會發展理論

字體:16+-

實現現代化,重構中華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活動方式,構成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曆史進程的悲壯主題,凝聚著幾代中國人的思考與奮鬥、光榮與夢想。“中國的主要目標是發展”,實現現代化。鄧小平始終是從現代化的世界曆史進程看待社會主義,並把發展問題提到“全人類的高度”來認識,同時又把社會主義看作是比資本主義更快、更好、更合理地實現現代化的方式。以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以經濟發展、政治民主和精神文明協調運行為機製,以社會主義為方式實現現代化,以平衡與不平衡的辯證法實現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創立了以現代化為目標的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理論。

一、以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

鄧小平不僅提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而且探討了在當代中國如何發展生產力,這就是以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和改革經濟體製。這是一個唯物辯證法的觀點,正確而深刻,它從生產力發展的構成要素和社會存在形式的統一中指明了在當代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體現了發展生產力的新視野。生產力是人類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改造自然的實際能力。勞動是生產力形成的現實基礎。從勞動的角度看,生產力標誌著人與自然之間的現實關係,是作為主體的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製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能力。

在與自然進行物質變換的過程中,作為主體的人不僅付出自身的體力和智力,而且還要借助自然力;不僅改變外部自然,而且也改變“自身的自然”。這是以一個以人的本質力量物質化、對象化而實現的“自然的人化”過程;同時又是一個自然力被同化於人的體力、自然規律被理解、轉化為人的智力的過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製約,形成一種雙向運動,形成了生產力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