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交往發展的曆史就是文明和進步的曆史,它展現為原始群的擴大、部落的形成、圖騰的綜合以及區域性發展、世界整體性發展。曆史表明,隻有善於交往和開放的民族才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一個民族本身的結構和狀態不僅取決於它的內部交往,而且取決於外部交往的廣度和深度。鄧小平深深地理解這一點,因而他在設計改革藍圖的同時,又製定了對外開放的戰略。在鄧小平看來,中國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走進“開放的世界”,進行世界交往,做“世界公民”。
一、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
列寧說過,隻有了解世界曆史的總進程並把握時代的基本特征,才能以此為根據來估計這國或那國更詳細的特點,進而正確地製定自己的策略。鄧小平理解這一點,他始終是“從世界的角度”“從世界的政治、世界經濟的角度”來設計“中國式的現代化”的。
“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1]。這是當代世界的基本特征,構成了當代中國開放的時代背景。
所謂開放的世界,是指各民族、各國家之間的交往已經世界化,各民族、各國家處於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的曆史階段,世界已經“一體化”。在開放的世界中,每一個民族或國家都同整個世界發生了實際聯係,並通過一定的形式來利用全球的生產經驗和生產成果,利用全人類創造的一切,從而增強自身的結構和要素的活力。
開放的世界在今天已經是一個可以經驗到的事實了,但它卻形成於現代,即資本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興起,世界市場的形成,使世界趨向開放的時代。馬克思以其驚人的洞察力注意到這一曆史趨勢,並用“曆史向世界曆史的轉變”這一命題表征了這一曆史趨勢。
——“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從而使“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麵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麵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