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東方的崛起: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反思

第八章 當代中國的改革:“第二次革命”

字體:16+-

鴉片戰爭以後,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無數仁人誌士奮起尋求救國救民、振興中華的道路。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先後發生三次偉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製製度,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第二次革命是毛澤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社會主義革命,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和製度基礎;第三次革命是鄧小平開創的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引領中國人民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迎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光明前景。如果說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社會主義革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革命,那麽,改革開放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二次革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鄧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一、“第二次革命”的基本內涵

馬克思主義不僅以批判的精神考察資本主義製度,而且以批判的態度思考社會主義的問題,它從來不把社會主義社會中存在的一切都看作是社會主義性質的,也從來不把社會主義社會看成是凝固不變的。相反,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需要不斷改革的社會。“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製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1]當代中國正處在社會主義改革的進程之中。

從哲學的視角看,改革和革命是表征社會發展同一係列但又程度不同的兩個概念。改革同樣具有社會變革的性質,但又以從根本上維護特定的社會製度為前提和目標,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建立的社會製度而采取的新的政策和措施。革命則是指社會形態的根本變革,是一種社會製度代替另一種社會製度。革命是實現社會形態變更的決定性環節,當舊的生產關係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舊的上層建築又極力維護舊的生產關係時,隻能通過革命來摧毀社會發展的障礙,從而促進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認為,“革命是曆史的火車頭”,“是被壓迫者和被剝削者的盛大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