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

三、從當年到當代:與時俱進的研究視域

字體:16+-

如果說,我們在顛覆學科壁壘內部形成的僵化的形態學、體係學視域時需要以時代問題為中心,召喚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出場學視域,那麽,反對割裂“當年”與“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視域,就需要在時代性語境中“與時俱進”地把握視域的統一。

“回到馬克思”(以下簡稱“回到”)對“原版馬克思”的原初想象與“讓馬克思走入當代”(“走入”)的時代想象之間的對話聚焦於一點:在批判地消解教條的蘇聯教科書體係學或形態學圖景之後,如何看待“當年馬克思”與“當代馬克思(主義)”的關係?

“回到”視域的形成是對教科書馬克思主義研究在場合法性與當代理論創新的反思,同時是對西方“馬克思學”挑戰積極回應的產物。“回到”視域離不開對馬克思恩格斯經典文本文獻的解讀範式,也因此形成了相應的學派,關於這一點,我們稍後再論。我們關注的重點是這一視域對教科書馬克思主義研究在場合法性的批評,對當代理論創新前提的反思,以及視域本身關注的重點。

從第二國際開始,為了正確地闡釋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需要,教科書話語方式經過恩格斯、伯恩斯坦、考茨基、梅林、拉布裏奧拉,再經過普列漢諾夫、列寧、布哈林、德波林、斯大林、米丁和拉祖莫夫斯基、康斯坦丁諾夫等人不斷完善和演變,傳入中國後已經成為闡釋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方式。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瞿秋白、李達、艾思奇等也在傳播與發展馬克思主義過程中不斷用教科書改革與中國化方式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普及宣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化大眾的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取得了理論研究和創新的成就。

然而,在主張“回到”視域的學者看來,教科書式的馬克思主義話語方式有兩個內在的缺陷。一是教科書話語作為直言式定論,需要直截了當、不加論證地直接闡明馬克思主義基本概念、範疇、規律、原理,並做體係性的把握。這一直言式、原理式、體係式闡釋往往具有體係的自足性和話語的獨斷性,與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本性之間往往發生相對與絕對、有限與無限的矛盾。“馬克思並不是一個把哲學課題化、體係化的職業哲學家,而‘首先是一個革命家’,是一個以實現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為畢生使命的革命家。但是,以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為理論主題,以形而上學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和資本批判為理論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又的確存在著理論體係。馬克思雖然沒有寫過係統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純粹’的哲學著作和‘經典’的哲學文本,但是,馬克思又的確具有豐富而深邃的哲學思想,其基本觀點之間又的確存在著內在的邏輯聯係。這種豐富而深邃的哲學思想、存在著邏輯聯係的基本觀點及其理論體係,就存在於馬克思的各種論戰性著作中,存在於其形而上學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和資本批判以及政治批判、曆史研究的著作中,需要我們把它解讀出來並加以解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體係就是一種特殊的解釋係統。問題在於,任何一種解讀、解釋都要受到各自的曆史條件、文化傳統、實際需要、知識結構和價值觀念的製約,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體係在不同的國家及其不同的時期必然具有不同的形式。”[7]要追求理論演變條件下的相對中的絕對,前提就是要回到馬克思原初語境重新深度耕犁文本,看看原初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思想原義究竟是怎樣的,在每一個時代又如何發展演化的。因此,“回到”視域成為破解教科書體係內在矛盾的出路之一。二是教科書經常引證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話語作為原理的佐證,但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話語也是曆史地發展演變的,如關於“異化”思想,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的不同文本中有不同的含義,如果撇開本文的曆史演變而孤立加以引證,則可能出現將此一時的話語當作全部經典證據的偏頗,因而是“非法引證”[8]。為此,必須回到馬克思,重新深度解讀文本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