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學科壁壘、推進學科融合與研究視域的統一,涉及以下兩個關鍵問題:第一,打破什麽,即產生學科壁壘的根源是什麽?第二,如何打破,通過何種根本途徑來打破?
破除學科壁壘,必須準確地把握其認識論、製度因素和路徑依賴三個根源。
第一,學科壁壘的重大認識論根源,就是“片麵成像”的想象,進而形成“重分輕合”或“隻分不合”的視域偏向。學科首先是一種學術領域的知識分類,原本是按照科學研究對象的根本性質和內在關聯,將若幹知識關聯起來的知識係統。學科作為知識分工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思維工具,目的是為了更深入、更係統地把握整體對象。分工的學科是為了統一,形成“無影燈效應”:無影燈之所以無影,是因為其光源來自於各異的角度。分門別類、角度各異的“光源”——學科視域,隻有在綜合統一中才能產生“無影燈”效應,使對象達到“整體澄明”。而“分類研究學科化”一旦形成,就自然有了“學科意識”,即學術研究總是有了一定的知識分類歸屬,形成各種學科的劃界,夢想以學科獨立視域、概念和話語穿越對象,從而達到“片麵成像”,即單獨使對象的特殊本質與特殊規律澄明顯現的效果。“學科視域”本能地將學科作為研究問題的出發點和原則本體,這是一種“前理解視域”的形而上學。其實,如果“光源”彼此分裂,即使我們達到了“深刻的片麵”和“片麵的深刻”,由於學科壁壘也永遠不可能達到使馬克思新世界觀“整體澄明”的目的。
第二,學科壁壘的製度根源,就是學科製度強化了“壁壘效應”。學科還是一種知識的社會建製。學科作為一種學術製度,凝聚了學科隊伍,積累了學科資源,培養了學科人才,建設了理論陣地,出版了學科成果,對穩步推進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起到了積極、關鍵的製度保障作用。但是,學科製度使學科有了製度性利益和利益相關者,學科內外的製度性利益差異形成了“俱樂部效應”,使學科成為一個“獨立製度壁壘”,進而產生“壁壘效應”即學科之間建製分割的效應。統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在學科建設中轉換成為一個個相互平行、相對獨立、互不隸屬的學科領域。學科建設不斷強化這一趨勢,因此在客觀上就造成了“各說各話”和“自說自話”的封閉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