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

四、主體辨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群眾路線

字體:16+-

90年多來,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一個基本經驗,就是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廣泛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同中國化、時代化作為一個整體進行了科學闡述,賦予大眾化更加重要的意義、更加深刻的內涵、更加明確的要求。

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要求。然而,人們在理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命題時長期存在著三個偏向:第一,“大眾化”研究與“中國化”反思相互脫節,不理解“大眾化”應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必然要求和根本實現方式。第二,將“大眾化”等同於“化大眾”,將大眾化的思想主體僅僅封閉為少數專家和權威傳播者,而造成對大眾本身才是真正曆史主體、思想主體的“自我遺忘”。第三,將大眾化的行為僅僅等同於“通俗化”,沿著“大眾哲學”的路徑滿足於“麵對麵”地用理論教化群眾。因此,從出場學視域觀照“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命題,首先需要提出三個相關追問:第一,出場語境追問:究竟“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語境屬於何種關聯?第二,出場者追問:我們需要辨識出場主體的文化身份,誰“應當”是大眾化的真正出場者或者主體?是大眾本身或者是高於大眾之上的“赫爾默斯”(權威傳播者)?第三,出場行為、路徑或形態追問:“大眾化”是否等於“化大眾”?大眾化路徑選擇的關鍵是否意味著僅僅在於尋找一種用大眾話語來表達和傳播理論的方式?或者說,我們僅僅需要專家們“麵對麵”地產出某種通俗形態的“大眾哲學”“大眾理論”?

大眾化需要用“理論掌握群眾”,但不能將“大眾化”完全等同於“化大眾”。唯物史觀對“大眾化”含義的深層反思表明:人民大眾是“改變世界”的實踐主體,也因此成為理論創造的思想主體。從自己的實踐出發,為了謀求自己的解放、發展和幸福的利益,基於大量豐富的實踐經驗,人民大眾真正成為思想的出場者,大眾理論不過是人民大眾表明自己作為主體的精神存在方式。而“化大眾”的主體則是學術專家和理論權威,甚至是高高在上、從雲端將真理撒播人間的精神貴族;化大眾的行為是專家行為而不是大眾行為。大眾成為被化的對象,而不是真正的出場者。從“化大眾”到真正的“大眾化”,不僅需要曆史觀的轉變,更需要曆史語境本身的變遷。如何確立人民大眾作為大眾化的真正出場者地位,選擇恰當的出場路徑、方式和大眾形態,無疑成為問題的關鍵。因此,近百年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群眾路線的曆史經驗反複凸顯係列問題,需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予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