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是在全球語境與中國視域關係中發生的理論與實踐對話過程,也是中西文化對話過程;立足中國立場對馬克思主義的自主解讀不僅是實踐的,也是文化的;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具有實踐路徑實踐路徑,也有文化路徑文化路徑。不僅如此,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不僅具有真理形態,也具有文化形態。近百年來,馬克思主義深度融入中國實踐與優秀文化,造就了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的豐功偉業,使中國社會發生了舉世罕見的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同時也相應產生了全球矚目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輝煌思想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係統反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百年曆史,深度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路徑文化路徑和形態,需要進一步科學分析和解答有關的若幹重大問題。
何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路徑文化路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發展實踐經驗相結合的產物,也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文化在批判地改造中國傳統文化、汲取優秀傳統因素過程的產物,更是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繼承者和當代中國文化形態的產物。通過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汲取和改造、進而創造出民族的、大眾的、時代的文化形態的馬克思主義,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路徑文化路徑。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傳統文化轉型問題一直成為百餘年中國現代化的主要問題之一。戰爭不僅是東西方物質硬實力的碰撞,也是文化軟實力的比拚。然而,在“堅船利炮”等咄咄逼人的西方物質霸權麵前,中國人對於西方現代化的認識主要停留在物質硬實力上,而沒有深入文化的內核上。“洋務運動”從一開始就對兩者功用地位做了嚴格的區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然而,僅僅把現代化當作物質化硬實力的同義語,使得中國最終在甲午戰爭的失敗中付出了血的代價。痛定思痛後得出的結論,是不僅要強物質實力,更要變法變製圖強。於是,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相繼出場。但是依然遭遇袁世凱稱帝、張勳複辟。反思的結果,國人漸醒,意識到文化的根本性、基礎性和關鍵性。因此,以改造國民性、以文化變革來解決中國社會變革問題的總體路徑為路徑,以外來文化大傳播來換血般替代中國傳統文化為戰略的“五四新文化運動”轟轟烈烈展開了。五四運動是一次文化大啟蒙、大轉型,是從文化轉型外壓轉為文化自覺轉型的轉折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就作為一種文化思潮,不僅與中國的實踐發生結合關係,而與中國傳統文化、其他思想文化展開激烈論辯中出場的。20世紀30年代,關於“問題與主義”“變革與保守”“科學與玄學”大論戰,早已超越思想碰撞範疇,進入思想對話、文化重組的行列。通過這些文化思想層麵的激烈撞擊,中國的現代化從被動轉為自覺,馬克思主義也從輸入變成中國化。在長期的革命過程中,紅色文化崛起、發展、成熟、強盛,經曆反思想、理論和文化教條主義之後,至少在延安時期,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開始形成。早在20世紀80年代,在“文化熱”對話中,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的關係就已經引起學界的深度關注。21世紀以來,中、西、馬對話中,馬克思主義被追問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文化身份”或文化歸屬問題。在“鞏固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文化領導權”問題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文化的關係問題,就必然被屢屢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