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實踐論》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高度闡述“認識對於實踐的依賴關係”的根本原理時,毛澤東同誌也就從根本上解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出發點問題。對於馬克思主義的來源問題,以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始終有康德式的“分裂症結”:一方麵,“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列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它的存在方式主要在本文中。文本意義是通過翻譯、通過知識分子的文本解讀和傳播而來的,那麽,按照這一邏輯,馬克思主義的來源當然在國外,載於書本的才是真理,而最接近原本的傳播者和翻譯者——大大小小的赫爾默斯就是信使,他們是真理的代表或化身,至少比芸芸眾生更接近真理話語之源。另一方麵,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隻能產生於中國的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與概括中,中國的本土化實踐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唯一源泉和基礎。按照這樣的邏輯,千百萬從事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踐者才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他們用自己的浴血奮戰和辛勤汗水在一點一滴地積累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並成為檢驗國外傳播而來的馬克思主義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那麽,兩個邏輯究竟是什麽關係?一方麵,我們不能否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傳播而來的事實;另一方麵,我們更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認識論觀點。那麽,重要的選擇就是“結合論”: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一經結合,就產生了毛澤東思想。眾所周知,毛澤東思想作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結晶,主要功績在於解決了在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如何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現代性社會的問題。它的曆史地平線依然是資本全球化資本全球化,而它的最關鍵的三個基點就是:帝國主義、馬列主義、中國國情—革命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