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

六、對話範式與文化學派

字體:16+-

文本—文獻學解讀範式文本—文獻學解讀範式著力考察對馬克思主義原典的解讀。這一範式的曆史之維使思想史範式得以真正確立,而空間之維則使對話範式對話範式得以出場。

解讀者不是孤獨的單一主體。麵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文本文獻的,有眾多不同視域的讀者。差異甚至異質的讀者之間關於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文本思想,以及文本思想所涉及的時代實踐問題需要展開對話。與各種在場的思想展開批判性對話曾經是當年馬克思新世界觀出場的基本方式之一;今天,也應當合理地成為馬克思主義當代出場的路徑。對“回到馬克思”以文本—文獻學解讀為主要路徑所可能放棄對當代重大思想和實踐問題的反思而回到故紙堆的“頑強崇古意識”的擔憂,使複旦大學俞吾金教授認為:“回到馬克思”並沒有達到“馬克思哲學的曆史原像”,而僅僅是複製闡釋者自己在時代視域中對馬克思的投射影像。因此,這一時代意識糾纏著闡釋者的解釋學靈魂。隻有指認“馬克思是我們同時代人”,致力於消滅曆史間距而“讓馬克思走向當代”並在當代實踐和思想語境中創新發展,與國外馬克思主義、後現代思潮、後馬克思主義以及其他西方當代思想體係展開對話,與當代中國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對話,特別是“中西馬對話”,在對話中使馬克思的思想“當代在場”,才能使這一靈魂得以安置,這成為另一種馬克思主義創新研究範式。[28]

理解對話範式對話範式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對話的核心環節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理解為一種當代在場的真理,而不是一種已經退場的考古對象。馬克思思想不是古董,研究原典、解釋原典不能僅僅是“曆史的興趣”。不能像西方“馬克思學”那樣,以所謂“價值中立”的超然態度對馬克思主義原典做純粹考古學研究;而是將馬克思主義當作仍然活的真理的理解和闡釋。因此,應當將馬克思哲學思想當作一種當代在場、活的思想資源、創新發展的理論。重要的不是去麵對曆史的過去,而是麵向當下和未來,看馬克思主義究竟在今天受到那些挑戰,她的思想資源是否還具有“切中時代現實”的穿透力和影響力。正如這一範式的海派代表之一複旦大學吳曉明教授所說:“馬克思哲學是真正的當代哲學,它超越了(並且第一個在理論上終結了)全部形而上學。隻有在這一視域中,馬克思在哲學上實現的重大革命及其當代意義才有可能得到正確的估價。呈現馬克思哲學當代視域或當代語境的路徑乃是‘對話’——同當代生活以及當代思想的最廣泛的對話。馬克思哲學有進入此等對話的承當,其當代意義將在對話中得以昭彰顯著。”[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