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海德格爾出生於德國巴登邦的鄉村小鎮梅斯基爾希,父母都是天主教徒。他早年就讀於天主教中學,並矢誌於神職,但兩次心髒病的發作迫使他放棄神學的學習。1911年冬海德格爾進入弗萊堡大學自然科學係,但他的主要興趣是哲學。
1919年起海德格爾成為胡塞爾的助教,在胡塞爾指導下邊學邊教現象學。1923年,海德格爾去馬堡大學任教。1927年2月,他發表了他的成名作《存在與時間》。1928年11月,胡塞爾退休,海德格爾回到弗萊堡大學繼承胡塞爾的哲學教席。1933年,就在納粹上台的那年,海德格爾加入納粹黨,當上了弗萊堡大學的校長。海德格爾那時在思想上是親納粹的,並希望用他自己的哲學思想為納粹主義找到哲學上的支撐點。另一方麵,海德格爾對納粹迫害猶太人的做法,還是有所保留的。1945年盟軍解放德國後,海德格爾因其與納粹的牽連被禁止授課長達五年之久。1949年夏,弗萊堡大學撤銷了不準他授課的禁令。1951—1958年,海德格爾作為退休教授,開設了一些課程。1976年5月26日海德格爾逝世。
海德格爾批評西方2400年來的本體論哲學傳統,指出這種本體論是“存在者”(Seiende)的本體論,而不是“存有”(Sein)的本體論。他通過改造胡塞爾的現象學,完成從意識哲學到生存哲學的過渡。如果說胡塞爾的現象學致力於描述現象間的基本的規定性(基本屬性),從而達到認識本質的目的的話,那麽海德格爾的生存哲學則致力於揭示此在(Dasein)的基本結構,闡明一切本質之意義來源的生存論基礎。
在“現象學與神學”一文中,海德格爾認為哲學和神學都是科學,隻是哲學是揭示存在本身的本體論科學,而神學則屬於研究對象已經被以一種特定方式給出的有關存在者及其狀態的(ontic)科學或實證(positive)科學。由於我們總是已經在一種特定的本體論的指導下接觸實證科學研究的對象,哲學應該是一切實證科學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