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宗教哲學卷

懷特海

字體:16+-

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出生於英國的肯特郡,是過程哲學的創始人。1885—1911年,懷特海任教於劍橋大學,在此期間他的主要興趣在數學、邏輯學和物理學,他與他的學生羅素合著的《數學原理》標誌著人類邏輯思維的巨大進步;接下來懷特海在肯欣頓皇家科技學院擔任應用數學教授,期間在柏格森和愛因斯坦思想的影響下興趣轉向科學哲學,最終導向形而上學;1924—1937年,他應聘到哈佛大學擔任哲學教授。

1929年懷特海出版《過程與實在》,宣告20世紀英語世界最著名的思辨哲學體係的誕生。懷特海認為,現實是由事件而非實體(substance)構成,而事件不能脫離與之相關的事件而被定義;他的這一理論被廣泛運用於生態學、神學、教育學、物理學、生物學、經濟學、心理學以及其他領域。懷特海認為“神”不一定與宗教相關,傳統的基督教描述的神其實是人間的君主神化後的形象;然而,“神”是他的形而上學體係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因為他的體係中的諸多可能性要求有一個秩序,來為體係中的具體項提供生機和共同的目標,而這些有序的潛能隻能存在於神的首要性質之中,而神的後續性質則是神對世間各種活動的接受。從懷特海的這一思想中,過程神學發展出來。

至於宗教,懷特海在1926年出版的《宗教的形成》一書中指出,它是個人在變動不居的世界中接納新鮮事物而又為所失去的尋求慰藉時獨自從事的活動,而在變化的世界中宗教也應該與時俱進。

在“新宗教改革”一文中,懷特海認為現代的理性運動挽救了基督教,為後者提供了嚴謹的理論體係,是反對教條主義的有力武器。他提倡繼續新宗教改革,這種宗教能夠接受理性的批判,不會淪為迷信。柏拉圖思想、耶穌生平和基督教神學的第一個形成時期是基督教曆史上的三個巔峰時代,它們體現了理智的發現與彰顯和形而上學的解釋,可惜卻沒能發展出一種貫通上帝和人的一般形而上學。新宗教意欲在宇宙的多樣性中把握其統一性,為文明的肇興和生命的脆弱提供合理的理解。關注情感和信仰應當成為新宗教的首要任務,它讓人理解生命更深刻的滿足模式,也讓不同的宗教互相學習,這種宗教觀念應當成為不同文明體的共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