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宗教哲學卷

宗教、無神論和信仰[1]

字體:16+-

導論

本主題迫使我接受一個根本的挑戰,迫使我說出在什麽程度上我的思想能接受那源自於像尼采和弗洛伊德的無神論對宗教所作的批判,在什麽範圍內我可以超越這個考驗而自認為是基督徒。假如“無神論的宗教意義”這個題目並不是無意義,那麽它蘊含的是,無神論並沒有在對宗教的否定和解構中窮盡其意義,而是為某個其他事物開啟了視域,為一種可以被稱作後宗教的信仰、後宗教時代的信仰開啟了視域,這種稱呼以犧牲進一步的說明為代價。這就是我打算想要檢驗並且或許想要辯護的假說。

我個人打算的題目“宗教、無神論和信仰”充分表明了我自己的意向。“無神論”一詞被放在中間位置,既作為宗教與信仰之間的鴻溝,又作為它們之間的關聯;它回顧被它所否定的,瞻望由它所開啟的。我並非不知道這個事業的困難;它既十分簡單,又極為困難。這個事業就太簡單了,假如我們把宗教與信仰之間的區分當做既有事實,假如我們讓自己把無神論當做“拯救信仰”的護教學不恰當的工具;或更糟,假如我們把它當做某些事物借屍還魂之靈巧而偽善的手段的話:宗教與信仰的這種對比本身必須以負責任的方式得到構思;這不是一個被給定的東西:這是一種呈現給思想的艱難任務。我寧願冒相反的危險,即在開辟一條中途迷失的道路時沒有打中目標的危險。在某個意義上,這情況將會在這兩個部分的研究中發生,這兩種研究都著手探討某事,但什麽都沒有實現,它們都指向某事,但什麽都沒有呈現,尤其是沒有給出它們從遠處加以指明的事物,並且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這個事業太艱難了。但是我認為,這是一個哲學家在麵臨宗教、無神論和信仰之間的辯證關係時所不可避免的處境;哲學家不是說教者;哲學家可以聆聽說教,就像我所做的那樣;但就他是一個職業的和負責的思想家而言,他仍然是一個初學者;他的話語也仍然是預備性話語。也許不應該對之感到遺憾。這個混亂的時機——宗教死亡真正的關鍵也許隱藏於此——也是漫長的、緩慢的和間接的鋪路時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