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宗教哲學卷

超越死亡的盼望[1]

字體:16+-

人——也隻有人——無偏見地體驗著環繞在人周圍的現實,此外,人關於未來的意識也是無偏見的。所有其他的存在物都完全生活在現在中。假如動物預先認識到未來的東西,它們也不是把它體驗為未來的。隻有人才能夠以其對世界開放的無偏見性,按照事物本身的樣子來觀察事物,把未來的東西在其與現實的區別中看做是尚未實現的東西。人對世界體驗的客觀性建立在人對世界的開放性中,這種開放性打開了他對於未來的未來性,即對於還沒有成為現實的東西的視野,同樣,也打開了他對於不再作為現實的東西即過去的東西的視野。

人的所有關切都集中於未來。僅僅無憂無慮地過日子並不是人的本性。甚至在這種生活中,依然可以感覺到關於未來的被壓抑的疑問。對未來的這種關切的根源就在於:安排自己的此在,為自己創造一個至少暫時能夠保證自己感到滿意的生存可能性的世界,是人們自身的事情。保障未來的追求推動人們去建設一個文化世界,並為此目的盡可能全麵地了解世界。人們的計劃一直延伸到未來,為此運用關於事物的規律性聯係的知識,這種知識使人能夠預見當前事情的結果將會是什麽。但是,盡管人的科學在這裏取得了如此偉大的進步,然而,從當前的事物出發,人們隻能估計出未來的很小部分。未來事物的真正本質在於無法預見的新東西,這種新東西要到未來才見分曉,它常常足以破壞人們的一切計劃,但也會幸運地向好的方麵發生令人驚喜的轉變。盼望恰恰就是針對未來事物中的這種新東西的。說得明確一點,盼望正是在推測停止的地方開始的。正是在走投無路的處境中,盼望才能夠獲得最強烈的色彩。但是,平時在我們的願望和幻夢中,盼望和預測總是以某種方式聯結在一起。在盼望中表現出一種信賴,一種生活的勇氣,這種勇氣鼓勵著推測,並為推測提出課題。另一方麵,對未來的推測一般保留了一種無保障的因素,以致盼望和恐懼也常常在此發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