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出生於德國的勃蘭登堡,1911年於布雷斯勞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隔年取得哈雷大學神學證書並被按立為路德宗的牧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德意誌帝國軍隊中擔任軍牧。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先後在柏林大學、馬堡大學、萊比錫大學和法蘭克福大學教授神學和哲學。1933年納粹黨上台後,蒂利希由於公開反對希特勒被迫遷居美國,1940年加入美國籍。1933—1955年,他任紐約協和神學院教授,1955—1962年任哈佛大學教授,1962年至1965年逝世前在芝加哥大學任教。
蒂利希先後受過柏拉圖主義、中世紀神秘主義、謝林、克爾凱郭爾和海德格爾的影響,最後轉入存在主義的立場。他善於把相反的立場聯係起來讓它們在保持自身存在時互相補充,他主要致力於對以下四個對立麵進行溝通:基督教新正統主義和自由主義、新教主義和天主教主義、哲學和神學、資本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蒂利希認為宗教表達了人類的終極關懷,是人類對存在的焦慮做出的回應,而宗教語言是一種象征語言,它不僅指向終極者也參與在其中。蒂利希的思想最集中地體現在他1951—1963年出版的三卷本的《係統神學》裏,在其中蒂利希指出,神應該被視為一切存在之基礎,是存在本身(being itself),也是存在的能力所在,人隻有參與在這一存在的基礎中時才能領受我們自己的存在。
在“上帝之上的上帝”一文中,蒂利希認為,存在的勇氣啟示了存在的本性,是一種克服否定的肯定。非存在屬於存在,與存在不可分離,存在必須被思想為對非存在的否定,離開非存在,存在隻是僵硬的自我同一,沒有內容,也沒有啟示。非存在迫使存在動態地肯定自己,打破上帝的自我孤立,使他成為一個有生命的上帝。上帝的自我肯定是一種使有限存在的自我肯定成為可能的力量,這種存在的自我肯定就是存在的勇氣,它表現在存在具有不顧非存在而肯定自我的特性裏麵。“絕對信仰”是對關於上帝的有神論觀念的超越,其內容是“上帝之上的上帝”,它敢於把徹底的懷疑納入自身中,是存在的勇氣的最終源泉。絕對信仰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對任何存在說“是”的勇氣,是一切精神狀態下活動著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