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德裏達(Jacques Derrida,1930—2004)出生於法屬阿爾及利亞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42年法國宣布取消阿爾及利亞猶太人的法國公民資格,他被迫輟學兩年。這個經曆對他心靈產生了很大影響,甚至伴隨了他的一生。這種經曆也導致了他思想中的懷疑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裏達開始學習哲學,1952年他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德裏達深入研究了胡塞爾、黑格爾、海德格爾和列維納斯的著作。
1967年德裏達一下子出版了三本著作:《書寫與差異》、《聲音與現象》、《論文字學》。在三本書中德裏達都用到“解構”一詞來描述他的工作,從此“解構”成為他的思想的標誌。所謂“解構”是一種分析文本的方法,它通過一係列頗具爭議的策略企圖揭示意義內在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德裏達的主要目標之一乃是讓人看到(大多數哲學家企圖否認的)所有哲學寫作不可避免的“處境”特征。哲學,作為一種書寫,和其他書寫一樣依賴於說話者的運作。德裏達著作的要旨是反對基礎主義(antifoundationalism)。德裏達的思想極具爭議,所獲得的支持和擁護都很激烈。
德裏達20世紀60年代在高等師範任教,從70年代開始,他經常在美國的大學,主要是約翰·霍布金斯大學、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埃爾文分校任職,1974年參與哲學教學研究小組的組建,1982年參與組建國際哲學學院並任第一任院長至1984年,1983年起在巴黎社會科學高等學院哲學學院任博士生導師。2004年德裏達在巴黎逝世。
繼康德的《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之後,德裏達在“信仰和知識”中提出今天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應該是什麽樣的。像康德那樣把基督教的道德內容從其宗教信息剝離出來是不可行的,因為基督教的啟示教給我們一些關於道德的本質性的東西。今天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必須同時來源於信仰和知識。我們要避免像黑格爾那樣把絕對知識當成宗教的真理而把信仰行為撇在一邊,也要避免像海德格爾那樣以為神聖性和可啟示性比神和啟示更根本。信仰和知識之間不可公約,我們要忍受一個在信仰和知識之間的荒漠中的荒漠——一個不向有敞開的無——的熬煉。在這個荒漠中我們向一個完全無形的他者敞開,這樣我們才臻於宗教的本意——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