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中國哲學卷

張岱年

字體:16+-

張岱年(1909—2004),又名宇同、季同,河北獻縣人。中國當代哲學家、哲學史家。

張岱年1933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任教於清華大學哲學係。1952年後,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清華大學思想文化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1980年後任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名譽會長。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華孔子研究會會長、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等。

張岱年提出了文化綜合創新的思路,認為今後哲學一個新路,當是將唯物、理想、解析綜合於一。在方法上,將唯物辯證法與形式邏輯的分析方法綜合起來;在理論上,將現代唯物論哲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的優秀傳統結合起來。

張岱年一生著作頗富,有“中國哲學大綱”、“中國哲學史史料學”與“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發凡”,今有八卷本的《張岱年全集》。這裏節選其“中國哲學大綱”中的“序論”部分。

張岱年的“中國哲學大綱”是一部以哲學問題為綱敘述中國哲學發展過程的著作,作者最早於1935年開始撰寫,1937年完成初稿,1943年曾在北平私立中國大學印作講義,1958年由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全書共五十餘萬字。從“中國哲學史”學科建設的意義上來說,張岱年的“中國哲學大綱”是繼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和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上下冊)之後的又一部奠基性著作。此書首創了中國哲學的“問題解析體”著作模式。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問世之時,金嶽霖認為當時提“中國哲學史”這一名稱仍有困難,他認為胡適、馮友蘭二人所寫的隻是“在中國的哲學史”,而非“中國哲學的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張岱年在“中國哲學大綱”中首先論述了“哲學與中國哲學”,提出“可以將哲學看做一個類稱”,西方哲學是其一個“特例”,而不是唯一範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理論雖與西方哲學在根本態度上未必相同,但二者也有其相似之處,因此也可以將中國古代的思想理論歸入“哲學”這個“類”。這樣就最先從哲學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上為中國哲學史做了“正名”。除此之外,書中還最先係統地探討了“中國哲學之特色”,認為“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是中國哲學的主要特點,“重人生而不重知論”、“重了悟而不重論證”、“既非依附科學亦不依附宗教”是中國哲學的次要特點。“中國哲學大綱”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論述了“宇宙論”、“人生論”、“致知論”三個重要的哲學問題,是張岱年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也是一部富有學術生命力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