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中國哲學卷

知行合一新論[1]

字體:16+-

知行合一說與王陽明的名字可以說是分不開的。王陽明之提出知行合一說,目的在為道德修養,或致良知的功夫,建立理論的基礎。他對於知行合一說之發揮,頗得力於他的第一個得意弟子,他的顏回——徐愛的問題切磋,及徐愛短命死後,他便很少談知行合一問題。到他晚年他便專提出“致良知”之教,以代替比較有純理論意味的知行合一說。所以後來陽明各派的門徒所承受於他而有所發揮的,幾乎全屬於致良知之教及天泉證道的四句宗旨。他的各派門徒,對他的知行合一說,不唯沒有新的發揮,甚至連提也絕少提到。此後三百多年內讚成、反對陽明學說的人雖多,但對知行合一說,有學理的發揮,有透徹的批評和考察的人,似乎很少。

知行合一說雖因表麵上與常識抵觸,而易招誤解,但若加正當理解,實為有事實根據,有理論基礎,且亦於學術上求知,道德上履踐,均可應用有效的學說。而知行問題,無論在中國的新理學或新心學中,在西洋的心理學或知識論中,均有重新提出討論,重新加以批評研究的必要。我甚且認為,不批評地研究思有問題,而直談本體,所得必為武斷的玄學(dogmatic metaphysics);不批評地研究知行問題,而直談道德,所得必為武斷的倫理學(dogmatic ethics)。因為道德學研究行為的準則,善的概念,若不研究與行為相關的知識,與善相關的真,當然會陷於無本的獨斷。至於不理會知行的根本關係,一味隻知下“汝應如此”,“汝應知彼”,而由不使知的道德命令的人,當然就是狹義的、武斷的道德家。而那不審問他人行為背後的知識基礎,隻知從表麵去判斷別人行為的是非善惡的人,則他們所下的道德判斷也就是武斷的道德判斷。因為反對道德判斷、道德命令和道德學上的武斷主義,所以我們要提出知行問題。因為要超出常識的淺薄與矛盾,所以我們要重新提出表麵上好像與常識違反的知行合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