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對於宇宙人生底覺解的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我們不能說,這些意義的不同,純是由於人之知識的主觀成分。一個地質學家所看見底,某山中底地質底構造,本來都在那裏。一個曆史學家所看見底,某山中底遺跡,亦本來都在那裏。因見這些遺跡,而此曆史家覺有“數千年往事,湧上心頭”。這些往事,亦本來都在那裏。這些都與所謂主觀無涉,不過人有知與不知,見與不見耳。莊子說:“豈惟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就其知不知,見不見說,就其知見時所有底心理狀態說,上所說諸意義的不同,固亦有主觀的成分。但這一點底主觀的成分,是任何知識所都必須有底。所以我們不能說,上文所說意義的不同,特別是主觀底。由此,我們說,我們所謂境界,固亦有主觀的成分,然亦並非完全是主觀底。
各人有各人的境界,嚴格地說,沒有兩個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每個人都是一個體,每個人的境界,都是一個個體底境界。沒有兩個個體,是完全相同底,所以亦沒有兩個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但我們可以忽其小異,而取其大同。就大同方麵看,人所可能有底境界,可以分為四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此四種境界,以下各有專章詳論,本章先略述其特征,以資比較。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種境界中底人,其行為是順才或順習底。此所謂順才,其意義即是普通所謂率性。我們於上章說,我們稱邏輯上底性為性,稱生物學上底性為才。普通所謂率性之性,正是說,人的生物學上底性。所以我們不說率性,而說順才。所謂順習之習,可以是一個人的個人習慣,亦可以是一社會的習俗。在此境界中底人,順才而行,“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亦或順習而行,“照例行事”。無論其是順才而行或順習而行,他對於其所行底事的性質,並沒有清楚底了解。此即是說,他所行底事,對於他沒有清楚底意義。就此方麵說,他的境界,似乎是一個渾沌。但他亦非對於任何事都無了解,亦非任何事對於他都沒有清楚底意義。所以他的境界,亦隻似乎是一個渾沌。例如古詩寫古代人民的生活雲:“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識天工,安知帝力?”此數句詩,很能寫出在自然境界中底人的心理狀態。“帝之則”可以是天然界的法則,亦可以是社會中人的各種行為的法則。這些法則,這些人都遵奉之,但其遵奉都是順才或順習底。他不但不了解此諸法則,且亦不覺有此諸法則。因其不覺解,所以說是不識不知。但他並非對於任何事皆無覺解。他鑿井耕田,他了解鑿井耕田是怎樣一回事。於鑿井耕田時,他亦自覺他是在鑿井耕田。這就是他所以是人而高於別底動物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