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中國哲學卷

馮友蘭

字體:16+-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中國現代哲學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馮友蘭於1915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係,主要研習中國哲學。1919年公費留學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哲學專業,受杜威、蒙塔古都等的影響很深,此外對柏格森的生命哲學也具有相當興趣。回國後先後在中州大學、廣州大學、燕京大學等校任教,以後曾曆任清華大學教授兼係主任、清華大學秘書長、文學院院長、校務會議代主席等職。在此期間,他完成了兩卷本的《中國哲學史》。抗日戰爭時期,他擔任西南聯大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完成了“貞元六書”即“新理學”、“新事論”、“新原人”、“新世訓”、“新原道”、“新知言”。1952年起,擔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又分別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裏大學所授名譽博士學位。

馮友蘭為學早期受陸王“心學”和美國杜威實用主義哲學影響,中年以後轉向程朱“理學”和英國羅素哲學,以後的興趣從中國哲學史轉向中國哲學乃至自己的哲學。在“貞元六書”中,確立了自己“新理學”的哲學思想體係。認為中國傳統哲學主流即“極高明而中庸”的傳統,講求一種“天地境界”,而又不脫離人倫日用之常。中國哲學的這種傳統是由孔、孟開端,中經先秦的道家、魏晉的玄學、唐代的禪宗,至宋代的程朱“道學”而集其大成。強調他的“新理學”哲學體係是“接著宋明道學中底理學講底”,其宗旨就是“繼往開來”而建立起“新統”,並把之作為儒學和中國哲學現代化的一種途徑。

馮友蘭的著作近已合編為《三鬆堂全集》。這裏節選“新理學”和“新原人”的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