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中國哲學卷

金嶽霖

字體:16+-

金嶽霖(1895—1984),字龍蓀,湖南長沙人。中國現代哲學家、邏輯學家。

金嶽霖1914年畢業於清華學堂,同年赴美國留學。1920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1921年後遊學英、德、法、意等國。回國後曆任清華大學、西南大學哲學係教授、係主任、文學院院長。1952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係主任。1955年後又兼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哲學研究所副所長兼研究員,並為中國邏輯學會會長、名譽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務委員。

金嶽霖早年研究政治思想史,以後專業從事哲學研究,在認識論、邏輯學方麵造詣尤深。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即形成自己的哲學思想體係。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改造為“哲學中最上的概念或最高的境界”,認為“道是式一能”,即形式與質料的結合過程。在實在論的基礎上強調感性與理性、事與理的統一。對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和科學方法之原理作了深入的探討,並從西方引進演繹邏輯和數理邏輯,其分析精深,學風嚴謹,頗多創見。

金嶽霖的著作主要有:“邏輯”、“論道”、“知識論”等。這裏節選其“論道”和“知識論”,以反映20世紀中國哲學研究中另一條路向的梗概。

金嶽霖對中國傳統哲學有著深刻的了解,他於1940年出版了“論道”一書,書中融會了新實在論、老莊道家思想以及程朱理學思想,建構了以“道”為最高範疇的本體論體係。金嶽霖在“論道”中肯定了現實世界是一個運動變化的曆程,這一點與熊十力的觀點有其一致性。熊十力哲學著重研究現實世界運動變化的動力,以“本心”為最高範疇,探討的是“心”與“物”的關係;而金嶽霖哲學則注重研究現實世界錯綜複雜的聯係和運動變化規律,以中國傳統哲學所講的“道”為最高範疇,考察的是共相與殊相的關係。他認為,“道”既是整個現實世界的總曆程和總規律,同時也是現實世界中萬事萬物變動生滅的規律。“道”作為共相,存在於一切具體事物中,任何具體事物都有共相與殊相的矛盾,殊相依賴於共相,共相表現為殊相。共相是普遍的,又具有典型性和完美性。金嶽霖的“論道”完成的時間與馮友蘭的“新理學”差不多,二人切磋學問,互相影響,兩書的主旨也基本一致,都肯定了共相在邏輯上先於殊相的客觀唯心主義原則,但對共相與殊相的具體看法卻也有不一致的地方。馮友蘭將世界劃分為理世界與器世界,割裂了共相與殊相。金嶽霖則力圖將二者統一起來,這些思想都有其積極因素,並在金嶽霖的另一部書“知識論”中進一步得到了闡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