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中國哲學卷

熊十力

字體:16+-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繼智、升恒、定中,號子真,晚年又號漆園老人、黃崗逸翁,湖北黃崗人。中國現代哲學家,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之一。

熊十力少時隨長兄亦耕亦讀,此後基本靠勤奮自學。十八歲到武昌投軍,參加辛亥革命,又追隨孫中山參加護法戰爭。後棄政向學,潛心研究思想學術,探討中國古典哲學和印度哲學。曾入南京支那內學院鑽研佛學二年。後應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學任講師。抗日戰爭時期避難於四川,曾講學於馬一浮主辦的樂山複性書院、梁漱溟主辦的北碚勉仁書院和武漢大學(當時因抗戰而遷至樂山)。1947年返回北大任教。解放後,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特邀代表,並為第二、三、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熊十力在儒家哲學、佛教哲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等方麵,均有很大建樹,特別是在重建新儒學和儒家哲學本體論方麵創獲頗多。其哲學思想以儒為宗,糅合佛學,發揮了《周易》哲學、宋明理學中的“陸王心學”,和佛教大乘空宗法相唯識之學,建立起了自己的“新唯識論”體係。認為哲學的大旨在於窮究本體,宇宙萬物是本體流行的跡相,本體並非是離開“本心”的外在境界;強調“返求本心”,自證自識,無待於外求;認為如能見本體,則可官天地、役萬物,自性也就沒有虧欠了。熊十力的哲學對當代港台新儒家有重大的影響,牟宗三、唐君毅、徐複觀等當代新儒學大家,均出於熊十力之門。

熊十力的著作頗多,這裏節選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新唯識論”、“體用論”、“十力語要”中的有關內容。

“新唯識論”是熊十力精思十年的結晶。熊十力從1923年開始在北京大學講授唯識學概論,1926、1930年相繼有“新唯識論”稿本問世,最終於1932年定稿成書(文言文本)。“新唯識論”是針對“唯識論”而言的。“唯識論”是由印度佛教哲學家無著、世親兄弟創立的一派學說,時間在公元5世紀。此後,唯識論經玄奘法師介紹到中國來。在玄奘法師與其弟子的努力下,中國佛教的唯識宗學派得以創立。這一派分析了世界上各種“法相”,因此又稱為法相宗。他們認為,一切法相都是由“識”產生的,因此定名為“唯識”。唯識宗屬於佛教大乘學派,因強調心識為有,故又稱作大乘有宗。熊十力認為:“所雲識者本對境受稱,若無境相,焉起分別。故唯識言,義亦攝境,以境不離識,說識名唯。此則吾宗本義。”心識相對境相(即認識的對象)而言,但境相不能離開心識,是唯心識而存在的,所以為唯識。而三界說(現界、種界、真如法界)是有宗唯識論的綱領。唯識論者,把世界上一切物的現象,都說成是心上的一種境相,根身、器界均由阿賴耶識所變現,意即眼、耳、鼻、舌、身五根及宇宙萬物並非是離開識而獨立存在的。熊十力的“新唯識論”,以主觀唯心主義的一元論,“究萬殊而歸一本”,把舊有唯識學三界八識所分得極細碎的宇宙世界統一起來,將“萬化之原,而名以本心”,把物質世界的本源與精神意識等同起來。熊十力所承繼的是一份主觀唯心主義的思想遺產,其理論思想深深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新唯識論”不僅從世界觀的高度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一個側麵,而且代表了中國當時思想界一股重要的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