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附筆劄
科學承認有外界獨存,自科學言之,固應假定如此,而哲學家談本體者,亦將本體當做外界的物事來推度,卻成顛倒。《明宗》及《唯識》兩章,須曠懷潛玩始得。
來問:“《唯識章》隻不承有外境,卻不謂境無,何以成唯識?”此正未了本書意思耳。書中明言:唯者,殊特義,非唯獨義雲雲。詳《唯識章》。本書明翕辟成變,即依翕上假說境物,詳《轉變》《成物》兩章。前後意思盡一貫。以上答鍾定欣。
內心外物,分成兩界對立,此於真理太悖。悟到心境渾融,方是實際理地。
近世哲學不談本體,則將萬化大原、人生本性、道德根底一概否認。此理太平常,本著顯,直緣人自錮於知見,不能證得。
知識論所由興。本以不獲見體,而始討論及此。但東方先哲則因知識不可以證體,乃有超知而趣歸證會之方法。西人則始終盤旋知識窠臼,茫無歸著,遂乃否認本體。明者辨識此中得失,方信本體論所為作,是不容已。
來問:“《明宗章》有雲,‘吾人必須內部生活淨化和發展時,這個智才顯發的’雲雲。淨化一詞,似采用時下新名詞,或須加注,方免誤會。”所見極是。西洋談心理者,以為吾人之本能遏阻遏,或下等欲望不遂者,必別求補償於高等精神活動之中,是謂淨化。今在本文中所雲淨化,其意義自別。蓋必保任本心,即固有性智,而勿失之,則中有主宰,而一切下劣的本能或欲望自受裁製,而不至橫溢為患。如是,欲皆從理,無有迷妄。故此雲淨化,乃自有真宰,而能保任勿失,始有此效。若不悟真宰,隻謂即下等衝動可轉而高尚化,此乃吾先哲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者也,豈究理之談耶?學熙譯本文時,未及注別,得子抉發,所關不淺。以上答黃艮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