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吾人對一事物,雖互相反對之議論,皆得持之而有故,言之而成理,則其事物必非吾人所能知者也。“二加二為四”,“二點之間隻可引一直線”,無論何人,未有能反對之者也。因果之相嬗,質力之不滅,無論何人,未有能反對之者也。數學及物理學之所以為最確實之知識者,豈不以此矣乎?
今孟子之言曰:“人之性善。”荀子之言曰“人之性惡。”二者皆互相反對之說也,然皆持之而有故,言之而成理,然則吾人之於人性固有不可知者在歟?孔子之所以罕言性與命者,固非無故歟?且於人性論中,不但得容反對之說而己,於一人之說中,亦不得不自相矛盾。孟子曰:“人之性善,在求其放心而己。”然使之放其心者誰歟?荀子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人為)也。”然所以能偽者何故歟?汗德曰:“道德之於人心,無上之命令也。”何以未幾而又有根惡之說歟?叔本華曰:“吾人之根本,生活之欲也。”然所謂拒絕生活之欲者,又何自來歟?古今東西之論性,未有不自相矛盾者。使性之為物,如數及空間之性質然,吾人之知之也既確,而其言之也無不同,則吾人雖昌言有論人性之權利可也。試問吾人果有此權利否乎?今論人性者之反對矛盾如此,則性之為物,固不能不視為超乎吾人之知識外也。
今夫吾人之所可得而知者,一先天的知識,一後天的知識也。先天的知識,如空間、時間之形式,及悟性之範疇,此不待經驗而生,而經驗之所由以成立者,自汗德之知識論出後,今日殆為定論矣。後天的知識乃經驗上之所教我者,凡一切可以經驗之物皆是也。二者之知識皆有確實性,但前者有普遍性及必然性,後者則不然,然其確實則無以異也。今試問性之為物果得從先天中或後天中知之乎?先天中所能知者,知識之形式,而不及於知識之材質,而性固一知識之材質也;若謂於後天中知之,則所知者又非性。何則?吾人經驗上所知之性,其受遺傳與外部之影響者不少,則其非性之本來麵目,固已久矣。故斷言之曰:性之為物,超乎吾人之知識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