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西方哲學卷(下)

維特根斯坦

字體:16+-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1951)出生於奧地利(當時屬於奧匈帝國)的首都維也納,父親卡爾·維特根斯坦是歐洲鋼鐵工業巨頭。少年路德維希愛好機械與技術,十歲時就製出過一台簡單實用的縫紉機。其最初的誌向在於物理學,曾經渴望師從著名物理學家玻爾茲曼。然而,玻爾茲曼在1906年自殺身亡,這使得維特根斯坦的希望毀於一旦。隨後維特根斯坦又立誌成為一名工程師。1906年,維特根斯坦前往柏林學習機械工程。1908年,進入英國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攻讀航空工程空氣動力學學位。期間,為了徹底搞清螺旋槳的原理,同時出於對數學基礎的興趣,維特根斯坦閱讀了羅素與懷特海合寫的《數學原理》以及弗雷格的《算術基礎》。在1911年夏天拜訪了弗雷格後,維特根斯坦聽從了這位邏輯學家的推薦,前往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問學於羅素門下,後成為羅素的學生兼好友。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本可免服兵役的維特根斯坦作為誌願兵參加了奧匈帝國的炮兵部隊,在戰場上完成了其成名作《邏輯哲學論》的初稿。後被意大利軍俘虜,在意大利中部的卡西諾修道院度過了一段戰俘生涯。維特根斯坦戰後與羅素重新建立了聯係,並出版了《邏輯哲學論》。當時他曾一度認為所有的哲學問題已經通過這部小書而被妥善地解決掉了,於是懷著貴族式的熱忱前往奧地利南部山區,投入格律克爾倡導的奧地利學校改革運動,成為一名小學教師。有著理想主義追求的維特根斯坦在這裏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對學生也充滿了熱情,然而卻被無法理解的家長們視為“瘋狂的家夥”,他們拒絕了這個古怪家夥提出的收養其中一個或兩個學生的要求。1926年,被證明總是與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維特根斯坦終於離開了“粗俗愚蠢的南部農民”,結束了鄉村教師的短暫生涯。之後維特根斯坦先是在一個修道院裏做過短時間的園丁助手,後來其姊瑪格麗特由於擔心他的精神狀態而設法要求其協助設計並負責建造了自己的一處宅第。這個後來曾被用作保加利亞使館的建築物使維特根斯坦獲得了建築師的身份。1927年,維特根斯坦結識了奉《邏輯哲學論》為圭臬的“學圈”成員石裏克、魏斯曼等人,並應邀參與一些活動。在聽了數學家布勞維爾在維也納有關“數學、科學和語言”的一次講演後(時間大約在1928年春),維特根斯坦重新萌發了強烈的哲學探索的興趣。1929年,維特根斯坦重返劍橋,以《邏輯哲學論》作為論文通過了由羅素和G.E.摩爾主持評審的博士答辯後,留在三一學院教授哲學,並於1939年接替摩爾成為哲學教授。1947年,堅信“哲學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的維特根斯坦從劍橋辭職,以專心思考、寫作。1951年4月29日,身患前列腺癌的維特根斯坦在好友比萬(Edward Bevan)醫生家中與世長辭。他在逝世前的最後一句話是:“告訴他們,我已經有過非常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