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西方哲學卷(下)

斯特勞森

字體:16+-

彼得·弗雷德裏克·斯特勞森(Sir Peter Frederick Strawson,1919—2006)出生於英國倫敦,父母均為教師。後就讀於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專業為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1946年起先後擔任北威爾士大學和牛津大學講師職位,1948年任牛津大學研究員,1968年繼任萊爾(Gilbert Ryle)成為牛津大學形而上學哲學教授,直至1987年退休。1960年,被聘為英國科學院院士,1971年任美國科學院院士,1977年被英國女王封授爵士稱號。代表作有1959年出版的《個體:論描述的形而上學》。

本書選編的“論指稱”一文是斯特勞森和萊爾所代表的牛津日常語言學派的代表作。對於該文的理解,必須結合本書所收錄的羅素寫的“摹狀詞”一文來進行。我們已經看到了,按照羅素的觀點,“當今法國國王是禿子”這句話的真正邏輯形式必須被分析為“有且僅有一個對象,若他是當今法國國王,則他是禿子”。具體而言,羅素的分析具有以下哲學預設:

第一,排中律不可被懷疑,因此,邏輯分析結果必須嚴格維護排中律。

第二,命題真假的終極判準乃在於實在世界。換言之,“當今法國國王是禿子”這話隻要被修剪到合適的地步,就能夠從中立即看出其和實在的符合或不符合關係,由此其真假也可得到立判。

第三,也正因為這一點,意義和真值指派活動是彼此聯係在一起的。語句的意義在於其真值的指派條件。如果給不出這些條件,語句的意義也就無法確定。

第四,日常語用直覺非但在哲學研究中地位低下,而且在某些場合中,這恰恰就是邏輯分析所需要克服的東西。

第五,由摹狀詞理論所給出的那類語言分析具有某種超語境的有效性,因此,這也就是一種一勞永逸的分析。

以上這些預設現在都遭到了斯特勞森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