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西方哲學卷(下)

圖靈

字體:16+-

阿蘭·圖靈(Alan Turing,1912—1954),英國偉大的數學家、邏輯學家和計算機科學的理論奠基人。他也是本書所提及的學者中唯一的一名不在“哲學家”建製之內的人(但是他的相關思想卻對人工智能哲學和認知科學哲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圖靈短短42年的生命可謂豐富多彩。他是“圖靈機”和“圖靈測驗”設想的提出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英國政府破譯德軍“Enigma”密碼,同時還是一名優秀的馬拉鬆運動員。他和當時在英國的哲學家維特根斯坦也有一些思想接觸。但因為參與同性戀活動被曝光,他在1952年被捕,並被迫在入獄和接受化學閹割之間作出選擇。他選擇了後者,並因此忍受了很大的生理痛苦。1954年,他吞食沾有氰化物的蘋果身亡,一般認為是自殺,但其母親堅持認為是事故使然。耐人尋味的是,在他過世前幾日,他剛觀看過迪斯尼公司的動畫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片中白雪公主因為吃了巫婆送來的毒蘋果而長眠)。因特網上關於圖靈之生平和著述的參考數據很多,其中“阿蘭·圖靈的主頁”是一個比較權威的英文網站。

1950年10月,圖靈在英國哲學雜誌《心智》上發表了經典論文“計算機和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這也就是本書選編的文章。在文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驗(Turing Test)”的思想,並認為一台人造機器若要具有人類智能,其充分條件便是,它能夠成功模擬人類語言行為(具體而言,若一台機器在人機對話中能夠長時間誤導人類認定其為真人,那麽這台機器就通過了“圖靈測驗”)。在文末他樂觀地預言道,這樣的一台機器會在50年內問世。站在今天的眼光看來,這篇論文無疑是向我們指出了今日所說的“人工智能”科學的某種研究方向(即行為主義的研究方向)。但有意思的是,盡管此文的標題中出現了“智能”(intelligence)一詞,圖靈卻沒有正式使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這個今日家喻戶曉的詞組——他甚至連“計算機”(computer)這個詞也沒有用(他使用的是“computing machinery”,即“計算機器”。在圖靈的時代,“computer”的意思是“計算師”而非“計算機”,請讀者注意)。“人工智能”這個詞組要正式進入英語流通領域,得等到1956年。在這一年夏天的美國達特茅斯學院,一群誌同道合的學者驅車赴會,暢談如何利用剛剛問世不久的計算機來實現人類智能的問題。在會議的籌備時期,計算機科學家麥卡錫(John McCarthy)建議學界以後就用“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來標識這個新興的學術領域,與會者則附議。這一年就此被視為人工智能時代之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