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西方哲學卷(下)

異現象學[1]

字體:16+-

一、第一人稱複數

你若要做嚴肅的動物學研究,就不可能隻是在動物園裏逛來逛去,記這記那,好奇地看看稀奇古怪的東西。嚴肅的動物學要求精確性。這又取決於是否擁有普遍接受的描述與分析的方法,那樣別的動物學家才能明白你說的是什麽。嚴肅的現象學更需要一種清楚的、中立的描述方法,因為好像沒有任何兩個人會以同樣的方式運用詞匯,人人在這方麵都是專家。我們非常吃驚地看到,現象學爭論方麵的“學術”討論,經常演變成捶桌子打板凳、大吵大鬧,每個人都不管別人,隻顧自說自話。從某個意義上講,這是特別令人吃驚的,因為按照長久以來的哲學傳統,我們全都同意在我們“向內部看”自己的現象學時我們所發現的是什麽。

通常,現象學研究似乎是一種可靠的公共實踐,是提取共有的觀察結果的問題。當笛卡爾把他的《沉思錄》寫成第一人稱單數的獨白時,他顯然希望讀者會同意他的每個觀察,因為讀者在各自的心智中做出他所描述的探索時,總會得到與他一樣的結果。英國經驗論者洛克、貝克萊和休謨在寫作時同樣持有如下假設:他們多數時候所做的就是內省,而且讀者可以很容易地複現他們的內省。在《人類理解論》中,洛克把這個預設叫做“曆史的、樸素的方法”——在他這裏,沒有深奧的演繹,也沒有先天的理論推理,隻是記錄觀察到的事實,提醒讀者對所有觀察者來說什麽是顯然存在的。事實上,每個寫過意識問題的作者,都會提出我們所稱的第一人稱複數預設:不管意識多麽神秘,我們(你——尊敬的讀者——和我)都能在一起輕鬆自如地談論我們共同的親知,也就是我們在自己的意識流裏都能找到的東西。而除了少數難以駕馭的例外,讀者總是可以和作者沆瀣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