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英美哲學,國內學界都會有意無意地忽略澳大利亞哲學界的貢獻。實際上,廣義上的英美哲學當然是包含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等英聯邦國家的哲學的,而且就在國際哲學界的地位而言,總人數並不眾多的澳洲哲學界並不乏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明星級哲學家,如阿姆斯特朗(David Malet Armstrong)、查爾莫斯(David John Chalmers),以及這裏所談到的弗蘭克·傑克遜(Frank Cameron Jackson,1943—)。
弗蘭克·傑克遜的父親艾倫·傑克遜(Allan Cameron Jackson)也是一位哲學家,並且是鼎鼎大名的維特根斯坦的弟子之一。弗蘭克·傑克遜本人先是在澳洲墨爾本大學學習數學和哲學,後在拉籌伯大學拿到了哲學博士學位。後來他成為了位於墨爾本的蒙納士大學的哲學係係主任,並在1986年正式加盟澳洲國立大學。目前他的工作重心已經轉到北美,經常在普林斯頓大學進行教學活動。1995年,他受邀在牛津大學主持約翰·洛克講座,而能夠受邀主持該講座,乃是分析哲學界的一項很高的學術榮譽。有趣的是,1957—1958年的洛克講座,恰恰是由其父親艾倫·傑克遜主持的。父子先後成為該講座的主持人,最終成就學界一段佳話。
傑克遜涉及的學術領域有心靈哲學、形而上學、知識論和元倫理學。主要著作有:《從形而上學到倫理學:捍衛概念分析》(1997)、論文集《心靈、方法和條件句》(1998)。本書選編的“瑪麗不知道什麽”一文來自於《哲學雜誌》(“What Mary Didn't Know”,Journal of Philosophy(83):291-295)。此文篇幅雖短,卻是心靈哲學文獻史中的一篇關鍵性論文,被廣為征引。
這篇論文的靶標乃是物理主義的身心觀。我們在前幾篇論文中已經看到,物理主義本來是一個形而上學論題,其核心思想是認定整個世界歸根結底就是一個物質世界,而沒有獨立於物理事件的心理事件。傑克遜則試圖將這個形而上學論題做一種知識論化的轉化。他的思路是,如果物理主義是真的,那麽下述論題也會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