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西方哲學卷(下)

劉易斯

字體:16+-

大衛·劉易斯(David Kellogg Lewis,1941—2001),美國哲學家,長期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同時和澳大利亞哲學界保持著密切聯係。涉及的哲學領域有語言哲學、心靈哲學、形而上學、認識論和哲學邏輯。因其“模態實在論”的觀點而在學界聞名。主要著作有:《約定:一項哲學研究》(1969)、《語義分析:獻給康格五十大壽的論文集》(1974)、《反事實條件》(1973)、《世界之複多性》(1986)、《類之部分》(1991)。

本書選編的“論可能世界”一文即來自於其名著《世界之複多性》,該選文集中體現了這種模態實在論的觀點。所謂模態實在論,即指對於模態邏輯所言及的模態算子“可能性”所作的一種實在論承諾——或說得更顯白一點,即認定哲學家平時所說的“可能世界”乃是真實存在的東西。這個觀點看上去顯然是有點極端的。我們在前一篇選文中已經看到,克裏普克的專名理論雖然使用了“可能世界”這個概念,但是他並沒有留出太多篇幅正麵說明“可能世界”是什麽。這就留給了讀者這樣一種印象:這指的恐怕就是一種和反事實條件句或者虛擬語態的使用密切相關的語言用法而已,甚至就是一種設想反事實境況的心理能力。換言之,當我用虛擬語態說什麽“倘若奧巴馬沒有連任的話,他就會投身於慈善事業”的時候,我未必嚴肅地承認,在現實世界之外,真的存在著這麽一個可能世界:在其中奧巴馬連任失敗,並投身慈善事業。

而劉易斯卻恰恰認定這樣的一個可能世界是實在的!為何他會有這樣一種“奇怪”的想法呢?

他提出的用以支持這種想法的理由倒也算簡樸:這種想法能夠給我們的研究工作帶來比較多的便利,如在集合論和邏輯學的研究中帶來非常豐富的成果——而這些成果的豐富性,也足以使得我們有足夠的精神動力,去直麵對於可能世界之本體論承諾所帶來的哲學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