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西方哲學卷(上)

梅洛龐蒂

字體:16+-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法國著名哲學家。他出生於法國西南海岸羅什福爾的一個天主教家庭,1926年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攻讀哲學,結識了列維斯特勞斯、薩特、波伏娃等同學,1929年在巴黎大學聆聽了胡塞爾的講座“笛卡爾的沉思”,深受觸動;1930年獲得教師資格,1933—1934年開始研究“知覺”問題,1935—1939年在巴黎高師擔任輔導員,參加了俄裔學者亞曆山大·科耶夫(A.Kojeve)開設的“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導讀”講座,也到比利時盧汶大學查閱了胡塞爾檔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參加了法國地下抵抗組織,1942年出版了《行為的結構》;戰後,他於1945年出版了《知覺現象學》,獲得了博士學位,先後擔任裏昂大學哲學教授和巴黎大學兒童心理學與教育學教授,並與薩特、雷蒙·阿隆等一起創辦了《現代》雜誌,1947年出版了《人道主義與恐怖》;20世紀50年代初因對朝鮮戰爭的不同觀點而與薩特決裂,離開了《現代》雜誌,1952年開始主持法蘭西學院講座,1953年出版了《哲學的讚詞》,1955年出版了《辯證法的曆險》,1960年出版了《符號》和《眼與心》,1961年病逝於工作台旁,桌上放著未完成的手稿,該手稿於1964年以《可見的與不可見的》書名出版。

本書選編的“知覺現象學”一文譯自1945年法國伽利瑪出版社出版的梅洛龐蒂的同名著作的前言部分。這篇文章簡要地回顧了現象學研究的進程及其存在的問題,闡明了作者為何要開啟知覺現象學的研究以及這一研究的重大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看,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乃是對於胡塞爾的意識現象學的某種發展。梅洛龐蒂本人是熟讀胡塞爾著作的。在一般人看來,胡塞爾意識現象學的核心命意,在於強調“意向活動”(Noesis)和“意向對象”(Noema)之間關係的原初性,而他的哲學,也正是以這種關係為基礎來構建意識大廈的。可通過對於胡塞爾嗣後手稿的閱讀,梅洛龐蒂卻進一步發現,晚期胡塞爾越來越對某些無法被還原為上述關係的更為原初的現象體驗感興趣。這些體驗有些和身—心關係相關,有些和主觀時間體驗相關,並使得意識體驗成為了這些體驗之上的某種二階構造。這最終啟發梅洛龐蒂發現了一個比意識現象更為基本的現象層麵:知覺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