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西方哲學卷(上)

利奧塔

字體:16+-

讓·弗朗索瓦·利奧塔(Jean-Francois Lyotard,1924—1998),法國著名哲學家,後現代主義思潮的領軍人物之一。他出生於法國萬森,兩次考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均未通過,於是轉而進入巴黎大學索邦學院學習哲學,與吉爾·德勒茲成了朋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誌願者為自由而奮鬥。1950年獲得哲學教師資格證書,1952—1959年在中學講授哲學,並開始閱讀馬克思的著作,參與《社會主義或野蠻》雜誌的工作,為工人撰寫了大量政治性短論。1959—1966年在索邦學院擔任助教,1968年作為巴黎第十大學哲學係講師參加了五月風暴,並組織了示威遊行。1968—1970年在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工作。1971年以“話語、形象”的論文獲巴黎第八大學博士學位,並受聘擔任該校哲學教授,隨後出版了《從馬克思和弗洛伊德開始漂流》(1973)、《力比多經濟學》(1974)等著作。1979年出版了《後現代狀態》,獲得了世界性聲譽,隨後又出版了《紛爭》(1983),成為美國霍布金斯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大學,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巴西聖保羅大學等校的訪問教授。1987年退休,隨後出版了《海德格爾和猶太人》(1988)、《非人道:對這個時代的反思》(1988)、《後現代寓言》(1993)、《奧古斯丁的懺悔》(1998)等著作,1998年逝世。

本書選編的“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一文譯自利奧塔同名著作的導語、第8節和第10節,這篇文章對“後現代”、“後現代知識”等概念的含義作出了明確的論述。在這本書中他將“後現代”大致定為對於啟蒙時代的“元敘述方式”或“宏大敘事”的某種不信任態度,並呼籲我們對各種微觀敘事方式之間的差異性體現出起碼的敏感。該書對於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說也進行了某種後現代式的再利用(維特根斯坦的相關文獻收錄於本書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