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西方哲學卷(上)

拉康

字體:16+-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法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他出生於法國巴黎一個富有的資產階級家庭,1919年進入巴黎大學學習醫學和哲學,1927年起在巴黎精神病醫院工作,1932年以論文“論精神偏執狂與人格結構的關係”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932—1936年任巴黎醫學院門診部主任,1934年參加巴黎精神分析學會,1936年起任巴黎精神病防治醫學院醫生,同年在第14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年會上發表了關於“鏡像階段”的著名論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拉康在一家軍事醫院工作;1953年,拉康退出巴黎精神分析學會,加入了法國精神分析學會,同年起開始擔任巴黎聖安娜醫院教授,並發表了重要論文“語言在精神分析中的作用”。1963年,由於他在精神分析實踐和教學方法上標新立異而被國際精神分析學會除名,次年拉康創立了巴黎弗洛伊德學校,1966年出版了第一部著作《文集》,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1980年,他突然宣布解散了巴黎弗洛伊德學校,因其未能嚴格地信守弗洛伊德的原則。1981年,他病逝於巴黎。拉康的作品不多,且以晦澀著稱,但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卻在哲學界和心理學界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本書選編的“‘我’之功能形成的鏡子—階段”一文是拉康於1949年寫下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拉康探討了在“鏡子—階段”中作為主體的“自我”的功能是如何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在拉康看來,鏡像場景標示的是原生的痛苦,這種痛苦是類似出生時嬰兒離開母體時的分離痛苦,而這也是人生所有痛苦的基本結構。這痛苦既是無可選擇的,但同時提供積極推動力,個體得以成長。另外,拉康還認為,鏡像場景是先於語言存在的心理發展,而且,也正是由於鏡像場景的心理轉變是非語言性的,故此,這時期的轉變或心理構成是無法以語言形式而得到解說的。由於語言是拉康心理分析的唯一手段,這也就是說,這時期的心理轉變是超出心理分析所能解說的層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