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西方哲學卷(上)

通往奴役之路[1]

字體:16+-

我在寫這本書時,如果心裏首先想到的是美國讀者,那麽它在某些方麵會有所不同。不過今天十分確定的一點是,就美國這個地方而言,實在沒有必要再建議寫這樣一本書了,盡管這有點出人意料。但是,這本書第一次出版是在十幾年前,值此新版問世之際,大概有必要解釋一下我當初寫這本書的目的,並且簡略地談談它在這個國家所獲得的完全出乎意料的、從許多方麵看令人不解的成功。

此書寫於戰爭年代的英國,而且主要是寫給英國人看的。當然,其中的那些話,主要是說給英國讀者中一個十分特殊的階層聽的。我當時把它題獻給“所有黨派中的社會主義者”,絲毫也不含揶揄之意。在動筆之前的十年裏,我和一些傾向於同情左派的友人和同事有過多次討論,此書即起源於此,我寫《通往奴役之路》是這些辯論的繼續。

當希特勒在德國掌權時,我已在倫敦教了幾年書,不過直到大戰爆發前,我和與歐洲大陸有關的事務仍保持著密切的聯係。我所看到的各種極權主義運動的起源和發展,使我感到,英國的輿論,特別是我那些在社會問題上持“進步”觀點的朋友的意見,完全誤解了那些運動的性質。這促使我甚至在戰前就寫了一篇短文表達這種感覺,它構成了該書的中心論點。但是戰爭爆發之後,我感到對我們的敵人、不久後又成為我們盟友的俄國的政治製度,存在著廣泛的錯誤認識,這是一種必須用更為周密的努力加以反對的嚴重威脅。此外,十分明顯的是,英國本身在戰後很可能也會試驗這種我確信已給其他地方的自由造成了極大摧殘的政策。

由此可知,這本書是為了對英國的社會主義文人提出忠告而逐漸形成的。戰時的寫作難免會一再拖延,這使該書直到1944年春天才得以麵世。此外,這一出版時間也解釋了我為使大家能聽得進去,為什麽在評論我們的盟國時很有節製,選擇的實例主要來自德國的事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