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裏德裏克·A·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1992),20世紀最負盛名的經濟學家、政治哲學家之一。他出生於維也納一個著名的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由於哈耶克的母親與維特根斯坦的姐姐過從甚密,因此哈耶克也見過維特根斯坦,讀過他的《邏輯哲學論》,並受到他的分析方法的影響。1917年,他參加了奧匈帝國的炮兵團,在意大利前線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決定從事學術研究,並把阻止戰爭的發生作為自己的使命。1921年和1923年,哈耶克在維也納大學分別獲得了法學博士和政治學博士學位,同時從事對哲學、心理學和經濟學的研究。20年代後期,曾擔任奧地利貿易周期研究所所長。1931—1950年(1938年獲得英國國籍)擔任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經濟學與統計學教授,其間出版了《資本的純理論》(1941)、《通往奴役之路》(1944)、《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1948)等著作。1950-1961年,擔任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教授,其間出版了《科學的反革命》(1952)、《自由憲章》(1960)等著作。1961—1968年擔任德國弗萊堡大學教授。1968年退休後成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訪問教授,1969-1977年擔任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教授,出版了《法律、立法和自由》(1973-1979),並於197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之後,他一直生活在弗萊堡,於1992年逝世。
本書選編的“通往奴役之路”一文是哈耶克為在美國出版的平裝本《通向奴役之路》撰寫的前言。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回顧了《通往奴役之路》於1944年出版以來世界政治格局的巨大變化,進一步闡明了他畢生為之奮鬥的爭取自由的主題。哈耶克在書中闡述道,所有的集體主義社會,從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到斯大林的共產主義,都無可避免地會邁向專製極權。哈耶克主張,實行中央計劃的經濟體製必須有一個小團體(統治階級)決定資源和產品的分配和發放,由於沒有市場機製和自由價格機製,這個小團體無從得知正確的資源需求情報,也因此根本無法作出正確的決策來分配資源和產品。對於經濟計劃在實踐上的不同意見,加上中央計劃者在分配物資上的不斷失敗,最後將導致計劃者開始運用高壓的強迫力量以維持計劃的實行。哈耶克進一步主張,社會大眾會感覺計劃的失敗是因為國家權力不夠、無法有效推行目標所造成的,這樣的感覺會使大眾開始投票支持中央集權,並會支持那些看似“可以讓計劃付諸實現”的“強人”攫取政治權力。哈耶克主張,在經過這一連串的惡化後,一個國家將會無可避免地轉變為極權主義。對哈耶克而言,“通往奴役之路”代表了國家進行中央計劃的開端,隨著自由市場製度的瓦解,所有個人的經濟自由和人身自由都將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