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德裏達(Jacques Derrida,1930—2004),法國著名哲學家,解構主義理論的創始人。他出生於阿爾及利亞的埃爾·比雅爾一個猶太人家庭,後來就讀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成為阿爾都塞的朋友,他也訪問過盧汶的胡塞爾檔案館,對現象學產生了興趣。1956—1957年,他在美國哈佛大學進修,並在哈佛圖書館裏閱讀了喬伊斯的《尤利西斯》(Ulysses)。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時期,他從事法語和英語教學(1957—1959)。1960—1964年,他在巴黎大學教授哲學,成為利科等哲學家的助手。1964年,由於阿爾都塞和伊波利特的推薦,他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獲得了永久性的教職,直到1984年。1966年,他在美國霍布金斯大學舉行的關於結構主義的國際討論會上,以與會論文“人文科學話語中的結構、符號和遊戲”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重視。在討論會上,他遇到了拉康和保爾·德曼,後者對他以後的學術生涯有重要影響。1967年,他出版了《書寫與差異》、《聲音與現象》、《文字學》三部著作;1972年又出版了《撒播》、《哲學的邊緣》、《立場》三部著作;1974年出版了《喪鍾》;1978年出版了《馬刺:尼采的風格》和《繪畫的真實》;1980年出版了《明信片:從蘇格拉底到弗洛伊德》。1986年,德裏達成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人文教授,也成為耶魯大學、霍布金斯大學、紐約大學等大學的訪問學者。1992年,他被英國劍橋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2001年,他從法蘭克福大學接受了阿多諾獎。2004年,他因癌症病逝於巴黎的醫院中。
本書選編的“符號學與文字學”一文是法國著名學者朱麗葉·克莉斯蒂娃采訪德裏達的談話錄。在這篇文章中,德裏達從對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的分析著手,探討了他自己創立的文字學與符號學之間的差異,並對“延異”(différance)概念的含義作出了詳盡的論述。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延異”是德裏達生造的法語詞,一個與之類似的法語詞乃是“差異”(différence)——二者發音相同,但是意思卻不同。德裏達生造前麵這個單詞,就是為了凸顯這樣一個事實:書寫和聽說並不是一回事情,語音中心主義賦予“聽”的那種意義優先性必須加以顛覆。通過這個概念,他同樣還強調了意義把握的延遲效應:一個語詞的意義把握必須等待其他語詞的依次入場才能夠變得逐漸可能——因此,一個特定語詞自身的出場和其意義的相對完整的出現,並不會是同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