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科學邏輯”的先驗維度
如果把康德的作為一種科學邏輯的《純粹理性批判》與現代“科學邏輯”作一比較,我們就會發現,兩者之間最深刻的差異在於,前者是一種“意識分析”,後者則是一種“語言分析”。
康德力圖闡明科學的客觀有效性,為此他實際上是用先驗邏輯取代了由洛克和休謨發展出來的知識心理學,但是他的探究方法仍然與作為意識之“極點”的“意識的綜合統一”相關聯。而且根據這一先行概念,康德提出了他的先天綜合法則,即關於諸如直觀、想象、知性和理性等心理能力的功能法則,以取代休謨的心理學聯想法則。
這與現代“科學邏輯”是大相徑庭的。現代“科學邏輯”不僅對心理能力不置一詞,而且連作為科學知識之主體(與科學客體相對立)的意識問題也幾乎不在它的討論之列。用以取代康德先驗邏輯的這些必需成分的,並不是像許多人所認為的那樣,是形式邏輯的更新形式(即數理邏輯),更準確地看來,乃是關於科學語言的邏輯句法和邏輯語義學。
作為語義結構的科學語言為那些先天法則提供了新的主體;“就事物形成一個受規律支配的情境而言”,這些法則規定著對事物的描述和解釋的可能形式。這樣一來,康德關於科學知識對任何意識而言的客觀有效性問題,就由現代科學邏輯通過邏輯句法和邏輯語義學把它解決了;邏輯句法和邏輯語義學將保證科學假設或理論的邏輯一致性和可證實性(可確證性)。
康德的意識,即科學知識的先驗主體,在現代科學邏輯中的遭遇如何——如果我們這樣發問,那麽,對認識論的那種句法—語義學重構的曆史意義就一目了然了。正統的回答可能是:我們不再需要先驗主體這一假定了。就作為科學主體的人的問題而言,主體可以被還原為一個科學客體,也即還原為行為科學這門人類科學的客體;另一方麵,就科學的可能性和有效性之邏輯條件問題而言,康德的主體的先驗功能可以為科學語言的邏輯所代替:語言邏輯和對命題或命題係統的經驗證實一起,取代了康德關於客觀經驗的先驗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