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西方哲學卷(上)

阿佩爾

字體:16+-

卡爾奧托·阿佩爾(Karl-Otto Apel,1922— ),德國哲學家。出生於德國的杜塞爾多夫,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軍隊中服役,然後在波恩大學求學,1950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61年受聘於美因茨大學,1962—1969年任基爾大學哲學教授,其間出版了《語言分析哲學和精神科學》(1967);1969—1972年擔任薩爾布律克大學教授,其間出版了《詮釋學和意識形態批判》(1971)、《語言、橋梁和障礙》(1972);1972—1990年擔任法蘭克福大學教授,其間出版了《作為方法的辯證法》(1972)、《哲學的改造:語言分析、症候學和詮釋學》(1973)、《哲學改造:交往共同體的先天性》(1976)、《語用學和哲學》(1976)、《關於說明和理解的新探索》(1978)、《先驗語用學視野中說明/理解的爭論》(1979)、《朝著哲學的改造》(1980)、《皮爾士:從實用主義到實效主義》(1981)、《交往的轉變》(1985)、《話語與責任:向後習俗道德的過渡問題》(1988)等著作;1990年退休後他在世界各國大學訪問,1993年成為歐洲科學與藝術學會成員,隨後出版了《朝著先驗症候學:文集》(1994)、《倫理和合理性理論:選集》(1996)、《從先驗症候學的觀點看》(1998);2001年獲得聯邦德國榮譽勳章,隨後出版了《商談倫理學與商談人類學》(2002)。

本書選編的“從康德到皮爾士:對先驗邏輯的指號學改造”一文係阿佩爾著作《哲學的改造:語言分析、症候學和詮釋學》的第三章。這篇文章認為,康德的先驗邏輯屬於“意識哲學”,而皮爾士的先驗邏輯則屬於“語言哲學”,這裏起作用的是對康德先驗邏輯的指號學改造。這裏需要注意的是,阿佩爾的著作帶有英美語言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相互融合的傾向,代表了戰後一批德國哲學家試圖填補歐陸—英美哲學鴻溝的理論企圖,並因此和最為純粹意義上的“歐陸哲學”有所區別。他的思想亦對哈貝馬斯產生了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