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西方哲學卷(上)

詮釋學與意識形態批判[1]02

字體:16+-

批判要求是內在的,是因為哈貝馬斯在馬克思本人的工作中認出了他自己關於兩種類型的旨趣、行為和科學的區分的概貌。他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這一著名區分中看到這一點的,生產關係意指生產活動在其中進行的製度形式。馬克思主義事實上依賴於力和形式之間的分離。生產活動應當造成一種唯一的自我生產的人性,一種唯一的人的“類本質”;但是,生產關係卻把生產主體分解為對抗的階級。在這裏哈貝馬斯看到他自己區分的開端,大意是說,統治和暴力現象,以及對這些現象和政治解放事業的意識形態的掩飾,是在生產關係領域而不是在生產力領域內產生的。因此,為了說明馬克思分析的現象:對抗、統治、掩飾、解放,我們必須意識到工具主義行為和交往行為之間的區別,但是,這種意識正是馬克思主義在對其思想的理解中所缺乏的。在把力和關係歸屬到同一個生產概念時,它阻止了旨趣,因而也是行為層次和科學領域的真正分離。在這方麵,馬克思主義顯然屬於實證主義曆史,屬於反思遺忘的曆史,即使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影響交往的非人化意識的曆史的一部分。

(2)我們仍沒有講到哈貝馬斯稱之為“解放旨趣”(the interest in emanzipation)的第三種類型的旨趣。他把這種旨趣與第三種類型科學,即批判的社會科學相聯係。

這裏我們觸及與伽達默爾分歧的最重要源泉。當伽達默爾把“人文科學”看做原初的參照係時,哈貝馬斯卻求助於“批判的社會科學”,這種最初的選擇對於結論是重要的。因為“人文科學”接近於伽達默爾稱之為人性(humaniora)的東西;它們本質上是文化科學,與文化遺產在曆史現在的複興相關。所以它們按本性是傳統的科學——用其此時此地的含義重新解釋和重新發現的,但仍然是連續的傳統的科學,從一開始,伽達默爾詮釋學的命運就和這些科學相聯係。它們能具體化批判要素,但它們本性上自然傾向於反對審美的、曆史的和語言的意識的疏異的間距化。結果,它們禁止了對權威的承認和重新解釋的傳統本身提出批判要求。批判要求僅僅隻能作為一種從屬於有限狀態和依賴於前理解形象(這常先於和包含它)的意識的要素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