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所帶來的令人興奮的滿足感包圍著我們,它附著於物,如同夜晚的好夢所留下的殘餘還附著於白天的感覺之中。因此對這一滿足感所進行的分析難道不是與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所做的工作一樣嗎?我們很少能夠超越這種天真的心理學的解釋水準,完全還處於中世紀的分析水平。我們相信“消費”:我們相信一種真實的主體,被需求所驅動,將真實的物作為其需求獲得滿足的源泉。這完全是一種拙劣的形而上學,包括了諸如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物、消費、需求以及期望——這些都是要被解構的觀念,因為它們對於從表麵現象來將日常生活理論化的分析沒有多少意義,就如同對夢的話語的闡釋也沒有多少意義一樣;相反,為了從更深層的話語中解釋無意識的邏輯,應該以夢的運演以及夢的過程為分析對象。同樣,在消費意識形態之下,無意識的社會邏輯的運演和過程應該重新得到關注。
一、作為一種意指邏輯的消費
鑒於物所具有的不確定的形式、顏色、質料、功能和話語(它或許還可能是一種文化性的存在),經驗的物是一個神話(mythe)。藏起來,有人對物說,然而物卻隻是一個無(rien)。它隻是一些不同種類的關係和意義,掩蓋著自身,自我矛盾著,在它的周圍纏繞。存在著一種被隱藏起來的邏輯,不僅安置了這些關係,而且還揭示了用以遮蔽物的話語的意義。
1.物的邏輯
當我還將冰箱作為一架機器來使用的時候,它並不是一個物。它是一個冰箱。在物的意義上來談論冰箱或者汽車是另外一回事。也就是說,與它們如何冷藏食物,或者如何運輸,這些“客觀”的事實沒有任何關係。這裏所談論的物是一個無內容的功能性存在:
(1)對物的傾注(investissement[2])與對物的迷戀,對物的熱情和對物的凸顯——這些都是通過它與主體的獨特關聯而獲得的,在其中人將物視為他身體的一部分(達到了極限)。物在去除了用途之後,在被升華了之後,它將失去它的名字,也就是說,使物(大寫的)本身成為種的特有名稱。正因如此,那些收藏者們從來都不會將一些收集來的雕塑或者古瓶稱為美麗的雕塑、古瓶等,而是稱其為“美麗的物”。這一情形總是與在字典中對某種類型物的內涵的解釋不同,在那裏物的內涵平實而簡單:“冰箱:一個用以冷藏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