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卷(下)

詹姆遜

字體:16+-

弗雷德裏克·詹姆遜(又譯詹明信,Frederic Jameson,1934—),當代美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家,後現代主義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

1934年,詹姆遜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1960年,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後留學法國和德國,精通法文和德文;先後任教於哈佛大學、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耶魯大學;1985年至今任杜克大學文學係主任、比較文學教授。

詹姆遜的主要著作有:《薩特研究》(1961)、《馬克思主義與形式——20世紀辯證的文學理論》(1971)、《語言的牢籠——俄國形式主義和結構主義批判研究》(1972)、《政治無意識——作為社會象征行為的敘事》(1981)、《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1987)、《理論中的意識形態》(1988)、《地緣政治美學——世界體係中的電影與空間》(1992)和《文化轉向》(1998)等,其中,《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是代表作。在《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中,詹姆遜運用馬克思主義對後現代主義進行批判,對資本主義的文化設置和邏輯進行解構性的分析,建構了後現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與曆史主義”選自《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集中體現了詹姆遜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詹姆遜認為,在當代的闡釋模式中,曆史主義闡釋模式或者沉迷於“起源論”與“目的論”,或者沉迷於個人主體的**,前者認同於資產階級“進步論”,受到尼采、福柯等人的批判,後者認同於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主體論,受到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的批判;馬克思主義的闡釋模式是以生產模式為主導的闡釋模式,生產模式標示出一個共時性結構,其他各種闡釋模式都可以在以生產模式為主導的闡釋模式中變得非神秘化,並可以被生產模式所整合;馬克思主義的闡釋模式是一種結構曆史主義的模式,生產模式關注的是曆史的共時性結構;“文化革命”則將曆史統一起來,使主體成為曆史情境中的主體,馬克思主義的闡釋模式是對曆史主義闡釋模式的批判性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