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卷(下)

科恩

字體:16+-

格拉德·科恩(Gerald Allan Cohen,1941—2009),當代英國政治學家、分析馬克思主義的奠基者。

1941年,科恩出生於加拿大的一個猶太裔家庭;1961年,畢業於麥吉爾大學,同年赴牛津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師從吉伯特·賴爾和以賽亞·伯林;1963—1985年,就教於倫敦大學哲學係;1985年,受聘為牛津大學萬靈學院社會和政治理論“奇切利”講席教授;2008年,受聘為倫敦大學法理學“奎因”講席教授;2009年,在英國牛津逝世。

科恩的主要著作有:《卡爾·馬克思的曆史理論:一個辯護》(1978)、《曆史、勞動與自由》(1988)、《自我所有製、自由和平等》(1995)、《如果你是一個平等主義者,你怎麽會變得如此富有?》(2000)、《拯救正義和平等》(2008)、《為什麽不是社會主義》(2009)等,其中,《卡爾·馬克思的曆史理論:一個辯護》是代表作。在《卡爾·馬克思的曆史理論:一個辯護》中,科恩從分析哲學出發理解馬克思主義、重新闡釋曆史唯物主義,建構了分析的馬克思主義。

“社會的物質性和社會性”選自《卡爾·馬克思的曆史理論:一個辯護》,集中體現了科恩對馬克思社會概念的理解。科恩認為,在社會的物質性與社會性之間存在著區別,這是社會的內容與形式之間的區別,根據馬克思的觀點,生產力構成了社會的物質內容,一定的生產關係構成了社會的形式,前者構成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後者構成了人與人的關係;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過程的考察,需要在社會的物質性與社會性之間做出區分,麵對資本主義社會時,人們往往以社會的物質性來說明資本的必要性,而看不到資本的本性在於其社會性的一麵,或者說在於其形式的一麵;馬克思的革命理論以社會的物質性與社會性的區分為基礎,認為當社會的物質總和超出容納它的社會形式時,或者說,當社會形式不再適合社會內容時,革命就到來了,這也是物質對形式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