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卷(下)

赫勒

字體:16+-

阿格尼絲·赫勒(Anges Heller,1929—),當代匈牙利哲學家,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代表人物,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

1929年,赫勒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家庭;1947年,在布達佩斯大學學習物理學和化學;1955—1958年,師從盧卡奇完成博士學位論文,是盧卡奇最得意的學生之一;1963—1973年,任匈牙利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1977年,與丈夫費赫爾遠走澳大利亞,在拉托堡大學講授哲學和社會學;1985年,移居美國,成為紐約新社會研究學院政治學和社會科學研究生院的哲學教授。20世紀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初,赫勒、費赫爾、馬爾庫什、瓦伊達等盧卡奇的學生,形成了以盧卡奇為核心的學術群體,後人稱之為“布達佩斯學派”。

赫勒的主要著作有:《日常生活》(1968)、《馬克思的需要理論》(1974)、《激進哲學》(1978)、《曆史理論》(1982)、《超越正義》(1987)、《道德哲學》(1990)、《生態政治學:公共政策與社會福利》(1994)、《現代性理論》(1999)等,其中,《日常生活》是代表作。在《日常生活》中,赫勒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出發,建構了獨特的現代日常生活批判理論。

“從日常到類”選自《日常生活》,集中體現了赫勒關於從日常生活向類生活轉變的基本觀點。赫勒認為,社會變革不可能僅僅在宏觀尺度上得到實現,微觀層麵的日常生活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客觀化的領域,是總體的人在其中得以形成的領域,也是曆史發展的基礎;日常生活有其內在的惰性,這種惰性植根於實用的和經濟的結構之中,與那些超越純粹實用性的思維相比,這是無法根除的惰性,同時,日常生活也有其內在的創造性,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動也體現出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特性,即類活動的特性;異質性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特征,同質化是日常生活對象化的表現形態,沒有異質性的活動,不可能再生產日常生活;沒有同質化的過程,不可能再生產“自為的”對象化,同質化體現了與類的對象化的直接關係,體現了自覺和能動的關係;在日常生活中,人通過工作、道德、宗教、藝術、政治與法、科學與哲學等等的對象化層麵上的類活動,實現人的類本質,實現對日常生活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