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哲學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卷(上)

實踐哲學研究中的某些問題[1]02

字體:16+-

而且,在某種意義上,實踐哲學是黑格爾主義的一種改革和發展;它是一種已經從(或企圖從)任何片麵的和盲信的意識形態要素中解放出來的哲學;它是充滿著矛盾的意識,在這種意識中,哲學家本人——不論是被作為個人來理解,還是被作為整個社會集團來理解——不僅理解矛盾,而且把他自身當作矛盾的一個要素,並把這個要素提高到認識的原則的高度,從而到行動的原則的高度。“一般的人”,不論以何種形式表現出來都會遭到否認,一切教條主義的“統一的”概念,都被當作“一般的人”或每個人內在的“人性”概念的表現而遭到嘲弄和破壞。

但是,即使是實踐哲學也是曆史矛盾的一種表現,而且確實是這些矛盾的——因為是最自覺的,所以是最完全的——表現;這意味著它是和“必然”聯係在一起的,而不是和現在並不存在的、曆史上也未曾存在的“自由”聯係在一起的。所以,如果證明矛盾行將消失,那也就在暗中證明實踐哲學也行將消失或者將被取代。在“自由”王國中,思想和觀念不再會從矛盾的領地中、從鬥爭的必然性中產生出來。而現在,哲學家——實踐哲學家卻隻能提出這種一般的論斷,而不能走得更遠;他不能逃離現存的矛盾的土地,如果不直接造成一個烏托邦的話,那麽,除了泛泛而論之外,他不能斷言一個沒有矛盾的世界。

這並不是說,烏托邦不能具有哲學價值,因為它具有政治價值,而每一種政治都暗含著一種哲學,哪怕是無係統的和處在萌芽形式中的哲學。在這個意義上,宗教是最大的烏托邦,是迄今為止已知的曆史上最大的“形而上學”,因為它是以神話的形式調和曆史生活中現實矛盾的最宏大的努力。實際上,它斷言人類具有同樣的“本性”,斷言存在著一般的人,它認為人是由上帝創造,是上帝的兒子,所以是其他人的兄弟,和其他人相平等,在其他人中間,並像其他人一樣是自由的;而且他能夠在上帝的鏡照下把他自己看成是人性的“自我意識”;但宗教又斷言,所有這一切並不是在這個世界上,而是在另一個(烏托邦)世界上的事情。這樣,平等、博愛、自由的觀念就在人們中間激發起來,在人類的那些並不把自己看成是平等的,也不把自己看成是其他人的兄弟,不把自己看成是和其他人一樣自由的那些階層中激發起來。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在群眾的每一次激進的**中,這些要求都總是以這樣那樣的方式,以特殊的形式和特殊的意識形態被提出來。